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舌尖上的汤圆元宵节的前世今生
TUhjnbcbe - 2023/3/15 20:29:0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代交通不发达,社会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南人和北人都守着那片养育自己的土地到天长地老。不管是南边还是北边的土地,它们都有自己的脾气和秉性。北方的初春寒冷干燥,喜热喜湿的水稻在北方成不了气候,只有耐寒耐旱的小麦在北方生了根,这一晃就是千年。

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小故事和风俗。正月十五号这一天是元宵节,古人在这一天要逛庙会,做花灯和猜谜面,南方的人吃用湿糯米粉包馅的汤圆,北方的人吃用馅裹干糯米粉的元宵。关于元宵节的前世,今人一直存在各种幻想和疑问。有人说元宵节因一位名为“元宵”的汉朝宫女而起,元宵思念父母而不得见,终日以泪洗面。东方朔心存善念便向汉武帝沙皇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终于见到父母。从此便有了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来源的猜想有很多。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分时节太阳回到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多,天气渐渐回暖,人们抓紧这几天的好日子播下糯米的种子,期盼秋天有个大丰收。糯米低饱腹感,人往往吃了很多都不感到饱腹,这对于粮食金贵的古代来说,糯米可算是一件“奢侈的快消品”了。

为了让糯米更耐吃和耐放,古人将秋天收获的糯米做成了更易保存的糯米粉。为了丰富糯米那平淡无奇的口味,古人独具匠心的将芝麻伴了猪油做馅料,然后与糯米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别有一番滋味的汤圆。

对于吃这件事,中国人是最讲究的,每一盘菜好像是为食材的量身定做。水稻和小麦味道寡淡却能为人提供几个小时的热量,因此成为了人们劳动一天后的主食。糯米口感柔软,浸泡一夜后,用水磨打成浆水,用个布袋装着吊一个晚上,待水滴干了,把湿的糯米粉团掰碎晾干后就是成品的糯米粉,糯米粉裹着馅搓成圆球状,下入开水中煮熟盛出,湖北的汤圆糖里还会加入白糖和糯米发酵的米酒,这将糯米的吃法发挥到极致,吃糯米做的食,喝糯米做的汤。

在我心中,元宵节是古人的“狂欢节”。这一天,无论是*发垂髫的老人和小孩,还是通身气派的大老爷和衣衫褴褛的草民,都在这一天聚集在庙会,吃着热气直冒的汤圆,管他的大老爷还是草鞋布衣,都吃得鼻尖冒汗,手一抹,埋头继续吃;然后赏着去年没见过的新样式的花灯,心里感叹这工匠的手也是巧,寻常的纸和竹篾,到了他手里不过多久就成了花灯;庙会最热闹的环节就是猜谜面,谜面答案都是寻常之物,然而经过语言的巧妙修饰,便不好猜了。当然,猜灯谜作为人们能够展示自己智商的大型“狂欢”活动,人们自然是削减脑袋也要展现下的聪明绝顶。

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如今,科技使我们脱胎换骨,享了过去人们享不到的福,但也吃了过去吃不了的苦。过去我们的社会是乡土中国,人们守着自己的土地、村落、家族和家庭一生一世,日子虽然清贫,但也有山花烂漫,小溪潺潺和春风拂面的时候。

记得小时候学过的一首歌:“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当时并不觉得歌词有多么妙,但如今身处这个浮躁的社会,再回首看看,过去的简单就是一种快乐。

今生,元宵节早已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团圆。人们草率的在超市里买上一袋速冻汤圆,这便是过了节。

1
查看完整版本: 舌尖上的汤圆元宵节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