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从起初的爱慕到最后“殊无分香卖履之意”,是婚姻自“昏”到“原来如此”的真相大白的过程。
婚姻前期:被岁月静好冲昏了头脑
李清照出生于文人士大夫之家,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其母亦很有文学修养,家里藏书颇丰,加上她自幼聪慧,才华过人,因而“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十六岁时,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使得“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赵明诚早就仰慕李清照的诗词才情,一场有着“中国情人节”之称的元宵节为他提供了结识李清照的契机,二人邂逅在花灯之下,“月上柳梢头,人约*昏后”的浪漫情调喷薄而出。赵明诚对李清照一见倾心,再见二人已是相携相伴的夫妻。
赵、李虽为官二代,然“赵、李族寒,素贫俭”,因此太学生赵明诚每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常常典当衣物换钱到相国寺购买碑文、果实,虽生活拮据,但他们乐在其中,“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之后尽管李格非因*治风波革职返乡,李清照受到株连,随后还乡与丈夫分离,但二人的感情未受影响,大有“小别胜新婚”之概。
在此期间,李清照用一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抒发了与夫君分居两地的愁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出了赵、李彼此的思念;“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相思之浓郁,久久挥之不去。
再后来,赵明诚一家也因*治灾难在京师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赵、李在青州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整理古籍之余,以“*书泼茶”取乐,以至李清照直呼“甘心老是乡矣”。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岁月静好的婚姻至此“戛然而止”,之后的战争和战火下的颠沛流离见证了婚姻的阴暗面。
婚姻后期:在山河破碎里认清婚姻
婚姻不仅是花前月下,郎情妾意,还有在现实面前的考验。
年,李清照赴莱州探望任莱州知州的赵明诚,彼时赵明诚忙于应酬,无暇顾她,因此李清照在“寒窗败几无书史”的小室里写下了《感怀》一诗,“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道出李清照受冷落之感。二人之间的琴瑟和弦、你侬我侬成为不可触摸的曾经。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辗转流离间,赵、李打算卜居赣水上。哪知是年五月,赵明诚被任命为湖州知州,于是李清照暂居池阳,赵明诚独自一人前去赴召。
是日,只见赵明诚“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俨然成竹在胸、要大干一场的模样,丝毫没有流露出惦念妻子而不舍的神情。当李清照问他如果突发战争该要怎样,赵明诚戟手回复道:“跟着众人走,如若万不得已,先扔掉包裹箱笼,再扔掉衣服被褥,然后再扔掉书册卷轴和古董,只是那些宗庙祭器和礼乐之器不能扔,要和自身共存亡,别忘啦!”遂驰马而去。
“戟手”指伸出食指、中指指人,形容愤怒或勇武之状,此处当取愤怒之意。可见,赵明诚在抛下李清照独自赴职时,二人的对话充满了火药味:李清照因将要一人在战乱中承受所有而有所责备,赵明诚则因李清照啰啰嗦嗦、耽误他赴任而怒火中烧。二人的婚姻似乎快要走到尽头。
“婿”乃是丈夫,本意是有老婆而无暇顾家的人。赵明诚无论是在莱州任职时让李清照独守一室,还是赶赴湖州时毫不掩饰的迫不及待,无不是婿之本意的具体演绎。然而,赵明诚途中“冒大暑,感疾”。李清照一日夜行三百里去看望他,悲泣不已,仓皇无措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赵明诚“取笔作诗”后溘然长逝,“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分香卖履”语出曹操的《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曹操临终时,说:“我的婢妾和歌姬都很辛苦,让她们住在铜雀台,好生安顿她们。在台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供祭食物,初一、十五两日,从早至午,向帐中献舞奏乐。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剩余的香可分给诸位夫人,不必用作祭祀,各房的人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鞋子去卖。”
原来“奸雄”曹操也有温存的时刻,行将就木之际担忧的却是诸夫人的生计。“分香卖履”后比喻临死时对妻儿念念不忘。
“殊”是很、非常之意,“殊无分香卖履之意”指一点儿也未表现出对妻子(李清照)的牵念之意,可知赵明诚与世长辞之时未多看李清照一眼。李清照风尘仆仆地赶来,到最后连赵明诚的一声谢谢都没捞到,她的情终究是错付了。
从赵明诚扔下李清照独自去赴召时的决绝就可看出他的无情,因此赵明诚临终之际“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在意料之中,顺理成章而已。
患难见真情,一场战争轻而易举揭下了赵、李婚姻的遮羞布,婚姻的阴暗面暴露出来,真实之中褪去了一代才女的传奇色彩,神仙眷侣的佳话世间鲜有。
从赵、李的婚姻中得出的关于婚姻的三个真相
婚姻的门当户对是精神层面的门当户对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多指财力相当、名望相似,赵、李的结合即是所谓的“门当户对”。赵明诚的父亲是吏部侍郎,李清照的父亲是礼部员外郎,且赵、李族寒,素贫俭。但是,如果夫妻俩三观不一致,互相看不顺眼,那么所谓的“门当户对”仅仅是形式而已,空有皮囊而内在不协调,犹如生长在淮北的橘,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赵、李屏居青州时,在收集的书籍达到要求之后,便将其编上甲乙丙丁的号码放在了归来堂的书库里。若要讲读,须在簿子上登记,方可取出书籍。如果书籍受损或被弄脏,那么此人须把它揩干净恢复如初,改掉随意对待书籍的作风。
本以为看书方便了,但这种要求反而让李清照心生不安,难以忍受。于是,李清照宁可节衣缩食,用省下来的钱买想要的书籍,也不想受困于那些条条框框。
对李清照而言,书是用来读的,不是像宝贝一样用来珍藏的,而赵明诚似护犊子那般将其视若珍宝,前者以人为本,后者却恰恰相反。此乃二人在观念上的冲突,他们的关系其实在这时就已经产生了些许不和谐的变化。
李清照虽是女子,却有着男子的豪情气魄。当她还是个初涉世事的少女时,就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里通过讽刺唐明皇,总结“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表达对国家社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