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元宵节,一个男人倒在了东北的雪地里,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胸膛,死前他还能听见子弹在松柏间飞啸,看着树上的积雪嗖嗖落下,林海雪原多美啊。这就是他十几年来保卫的土地。他葬身之处,松青、雪白、血红,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地方就叫靖宇县。
年二月十三日,杨靖宇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杨靖宇五岁时,他的父亲就在繁重的农活中累死了,他们一家人不得不投靠二叔,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当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人们曾将希望寄托于这场革命,盼望着中国焕然一新,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南北议和,袁世凯篡国,*阀混战,杨靖宇就是在这样混乱衰败的乱世中长大的。
母亲成了他最大的依靠,这个名叫张君的女人为了把孩子拉扯大,不仅承担起所有的家务,还要像男人一样在田地间劳作。她有一副热心肠,遇到外地来逃荒的人,总会把食物施舍给他们。勤劳、刚强、善良,坚毅这些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杨靖宇。
等到杨靖宇八岁时,张君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送杨靖宇去读书,而且要一直读。
当时中国的绝大部分农民都是文盲,父母把孩子养大后,往往希望孩子跟着自己一起下田,让家庭多一个劳动力。张君却省吃俭用也要供养子女读书,他希望杨靖宇能摆脱穷苦的命运,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那时张君不会想到杨靖宇后来会在这条路上走太远太远,他不仅想让她摆脱穷苦的命运,还想让全中国所有人都摆脱这样的命运。
杨靖宇是在本村的私塾里读书,私塾教授的都是四书五经,在距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未免显得有些落伍,但杨靖宇还是从中学到了很多道理,他尤其欣赏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一句。
当时有逢年过节给地主送礼的陋习,农民给地主送礼表示对地主的敬服,送礼的越多,就表明地主的权势越大,越威风。
有一次,杨靖宇二叔病了,就让杨靖宇带自己去王地主家送礼。杨金宇怎么都不去,反而气愤地说:王家是人,咱家不也是人吗?为什么要给他送礼,还要叫他姥爷呢?这也太不公平了。
结果这份节礼硬是因为杨靖宇的反对,没有给王地主家送去。
等到杨靖宇十五岁时,他考上了确山县的县立高等小学,这是全县最高学府,一年只招五十个学生,其中云集了全县的地主、官宦子弟,这些家境优越的学生自视高人一等,常常歧视穷人家的同学。
一次一个财主少爷竟然让同学给他当马骑,同学不干,他就打,把同学打倒在地后,再揪着耳朵骑在同学身上。杨靖宇听说此事后怒不可遏,在教室里把这个财主少爷暴打了一顿,直到财主少爷保证不会再欺负同学,也不会把自己被打的事告诉父亲后,杨靖宇才双手。
对为富不仁者的仇视,对人人平等的追求就是这样根植于年幼杨靖宇心中。
这里的课程和私塾有很大不同,所学不是四书五经,而是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等现代课程。杨靖宇眼界大开,学到了很多新鲜知识。
在课堂外,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读书救国的口号不绝于耳,杨靖宇深受感召,同许多进步青年一样,在探索解救中国、改造社会的道路前进。
从确山高校毕业后,他选择了工业救国的道路,一举考入位于开封的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开封十八朝古都,文化古迹触目皆是,第一工业学校后面花园内就有一点将台,传说岳飞曾在此调兵遣将,抵抗金人入侵中原。
杨靖宇熟读《说岳全传》,对这个地方兴趣奇浓。他的同班同学姚建宇后来回忆到,杨将*和我在校时,曾多次乘月明之夜登上点将台瞭望谈天,仰慕岳飞的丰功伟绩和抗敌细节,杨将*曾激动地表示要效法岳飞,要做保卫祖国的民族英雄。
除了英雄梦,杨靖宇心中还有天下的劳苦大众。他入学考试所写的作文标题就是《劳工神圣论》。他后来还写了一篇作文《战区灾民生还时之感想》,满怀悲愤地记录了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深刻记录了北洋*阀的罪行。
他在文中写道:竟国贼盘踞要津,钴镍图谋,攫取人民血汗之金钱,供一己之靡费,开散法贿选之后径,做狼狈为奸之先河。既无爱国观念,复刍狗狗人民,愚昧世界潮流,以致全国骚然。
这种尖锐的针砭时弊的作文,在当时并不受老师欢迎,但杨靖宇还是把他们写了下来,就可以证明他关心黎民疾苦,注目社会问题。杨靖宇在学校里也经常与进步教师接触,其中包括中共*员贺光武,这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第一次了解到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术,从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他的同学何振刚后来回忆说:骥生(杨靖宇字)在当时对《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特别喜爱。
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杨靖宇接受了马克思学说,并把共产主义当作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滚滚而来。
年一月,第一次国共合作达成,大革命爆发了,为了推翻*阀统治,国民革命*东征、南逃、北伐,所向披靡,先后占领了十余个省份,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四方群众望风响应。
杨靖宇也在校内外大力宣传革命战争。他找同学们谈话,分析*阀残酷统治民众的事实,鼓励同学们行动起来,反对*阀,响应革命。
他讲话有事实、有理论,慷慨激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些同学听到他的话,也参加到宣传活动中来。当北伐*节节胜利,即将打到河南时,*阀*府以时局紧张为借口,对学生开展的革命活动进行血腥镇压,实行戒严、搜查、逮捕和封锁。杨靖宇有一次也差点被敌人逮捕,但他不畏困难,在逃脱后继续行动。
年秋,杨金宇加入了共青团,此时他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继续完成学业还是辍学回家,和同志们一起在家乡发起农民运动。
这里我翻译一下,什么叫发起农民运动?这意味着你要在*阀统治下的旧中国唤醒广大农民的积极意识,把它们团结在你周围,一起对抗地主、豪绅、贪官污吏,并在合适的时候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权,这是造反,是要杀头的。
当时的一些新青年往往走到这一步就不敢走了,一是怕死,二是嫌弃农村太落后,杨靖宇也大可以在城市里继续读完书,这条路没有风险、没有阻力,没有任何人会谴责他,但他依然选择了另一条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在面对革命的星星之火时,是不会有半点犹豫和逃避的。
年十月,杨靖宇回到了确山县,家乡的局势相比于他离开时已经有了变化,一种名为枪会的民间组织大量涌现,包括红枪会、红枪会、白枪会等等,其中红枪会最多。这些枪会是农民们在战乱时为了抱团取暖而自发组织的,他们没有明确的*治纲领,纪律散漫,封建迷信,是一种原始的农民自卫武装,但共产*人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巨大的潜力,必须努力引导这个力量,利用红枪会发展农民协会。
待农民协会的发展普遍充实后,当时红枪会成立农民协会制武装力量*策。
对此杨靖宇坚定执行。他在乡间往来奔走,四处串联,在农民间大搞革命宣传,逐步建立起的农民协会组织。他还通过启发教育,争取到了*枪会首领徐耀才,红枪会首领张广汉的支持。两人都决定拥护革命主张听从革命*指挥。徐耀才还将一把能指挥*枪会的七星剑送给了杨靖宇。
就在杨靖宇为了革命四处奔波时,他的母亲可被急坏了,他不明白儿子为什么整日整夜不回家。他又听到村保长告诫自己可要好好管教儿子,成立农民协会是穷*翻天,要不得。
有一次杨靖宇回了家,母亲急忙问他:你怎么总是在外面跑?你到底在跑些什么呀?杨靖宇反问母亲:娘,你听说过有这样的国家吗?在那里没有财主,也没有穷人,大家都过着平等自由的生活,没有谁欺负谁。
母亲说:哪有这样好的地方呀?杨靖宇回答道:有的,苏联就是这样,那里的穷人是国家的主人,工人、农民当家作主,咱们现在要照他们那样做。
母亲听了孩子的话,只能不停嘱咐他:你可要小心仔细啊。
年四月四日,杨靖宇召开确山县农民大会,到场两万余人,即高举红旗,手持武器,声势震天,县长也被迫来到了现场。在大会上,杨靖宇代表群众要求县长取消苛捐杂税,交出为非作恶的四大烈士。
县长当场同意了,但他一被放回县城,就背弃了诺言,派官兵站满城头,封锁县城大门,与城外的农民*形成对峙。在之后的谈判中,城投官兵又射杀了两位农民*战士,事态终于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四月六日,杨靖宇指挥全线农民武装向县城发起进攻,确山农民起义爆发了。
杨靖宇身先士卒,带头冲杀,附近各县的农民听到消息后也前来支援,农民均增至四万多人。经过两天战斗,攻破城墙,占领了县城。杨靖宇也随即主持建立了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这是河南省的第一个工农革命*权委员会,取消了一切苛捐杂税,农民此前欠下的所有田租,清算承办的贪官污吏、地主豪绅,并没收了他们的财产,这些举措让当地百姓欢欣鼓舞。
革命*权建立后,杨靖宇迎来了他盼望已久的北伐*。
五月一日,北伐*抵达确山,杨靖宇万余群众前来迎接。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确山百姓为北伐*送物资、递情报、救伤员,助其战胜了盘踞在河南的奉系*阀。
六月初,北伐*占领郑州、开封,奉系*阀全部退回*河以北。消息传到确山,万众欢腾,当即召开了胜利大会。会上杨靖宇喜不自胜,宣誓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员。
那时一切都看上去很美好,革命的最终胜利仿佛近在眼前,但不久形势却急转直下。
首先是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变,大肆带路屠杀共产*和国民*左派,并另立中央,成立南京国民*府,与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府对立。
面对如此变局,当时的中共领导人陈独秀将希望寄托在汪精卫身上,指望通过妥协退让换得汪精卫的支持,但汪精卫最终还是撕下了左派亲共的面具。至此,国民*与共产*全面决裂,执掌河南**大权的冯玉祥也倒向了蒋介石一边,开始厉行清*。杨靖宇绝望地看到他曾经推翻的一切,贪官污吏、地主豪绅都卷土重来了。
七月初,确山四大劣绅之一的何鸣一率上千反动武装进攻县城,杨靖宇寡不敌众撤出了确山。
在此后的两年里,杨靖宇转战于河南各地,多次领导农民起义。
年六月,杨靖宇被调往上海参加干部培训班,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离开河南省,离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再也没有回来过。在他的余生里,他的名字都将和另一方天地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东北。
年七月,在上海完成培训后,杨靖宇被调往东北开展地下工作。当他从营口下船踏上关东大地时,他发现东北人民的生活同样苦不堪言。
他们不仅要面对地主的剥削、*阀的压榨,还时刻受到日本人的欺辱。当时抗日战争尚未爆发,但通过日俄战争、《二十一条》,日本人已经在东北汲取了大量利益。他们霸占大连、旅顺和南满铁路,利用不平等条约开设矿场,大肆掠夺东北资源。
年,日本人占据了抚顺煤控产煤量达万吨,占全东北产煤量的70%。在东北全部外国人投资中,日本人也占70%,其势力之大可见一斑。
而杨靖宇的任务就是潜入抚顺煤矿,团结帮助那里的中国工人。
抚顺煤矿有一个外号“千金寨”。在这里采煤能日行千金,巨大的利润背后,是日本资本家对中国工人的残酷剥削,资本家随意延长工人工时,增加劳动强度,强迫工人在缺乏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工作。矿场事故频发,几乎天天都有死伤,人命还不如煤贵。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杨靖宇丝毫没有退缩,他潜入矿场,当上了最辛苦的矿坑工人,每天都和工人们一起干重活,和大家吃住在一起,又经常帮助别人,很快便获得了工人们的信任。
杨靖宇对此总结道:在白区搞工人运动,不能在工人之外,必须在工人之中,要和工人同行、同吃、同坐、同席,才能了解工人要求,引导工人斗争。他将自己总结的这套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志,使*的工作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成绩,工人们纷纷向*靠拢,许多矿井和工人居住区都有了*的秘密活动。
在杨靖宇的领导下,工人们团结一致,多次发起罢工斗争,迫使日本资本家改善了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这些行动引起了日本人的警觉。
自年共产*分子潜入煤矿以来,工人思想显著变化。有事变的前兆,日本警察开始大肆搜捕共产*人,杨靖宇一名同志,在被捕后供出的*组织,导致杨靖宇也被抓捕。
在监狱中,杨靖宇受尽了折磨,日本人不停鞭打他,让他坐水牢、坐老虎凳,还向他的鼻孔里灌煤油。杨靖宇遍体鳞伤,多次昏厥。在这种酷刑下,一般人早就屈服了,但杨靖宇始终不承认任何指控,也没透露半点情报。他的意志力之强,给日本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十五年后,日本警察蜂须贺重雄仍能回忆起审讯杨靖宇的情形,横田残暴地殴打他,使他脊背受伤,这人意志非常坚强,不贪抚顺组织。最终只能给杨靖宇一个嫌疑罪,判刑一年半。
年九月十八日晚,沈阳北大营,东北*第七旅参谋长赵镇藩正拼命摇动电话机的把手,门外传来的警报声、枪炮声让他心惊肉跳,那是日本人在进攻他的部队。
电话终于接通了,赵镇藩把耳朵紧紧贴在话筒上,努力听清上司荣臻的每一句指示: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这就是上司的指示,赵镇藩被惊得目瞪口呆。电话另一头的荣臻同样感到无奈,他也是收到东北*总司令张学良的指示,要慎重从事,遵照中央的命令,坚决不不抵抗,这是多么可笑的一句话,不抵抗还不够,还要是坚决的。
九一八的警报声后来又在中华大地上响了一遍又一遍,他不断提醒着每个中国人,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那是十四年抗战的开始,是后来一切耻辱和荣耀的开始。
面对日寇侵华,中共满洲省委代表卢登贤下达了这样的指示:我们共产*人一定要与东北人民同患难共生死,不驱除日寇绝不罢休,我们任何人都不能提出离开东北的要求,谁如果要提出这样的要求,谁就是动摇分子,谁就不是中国共产*员。
就在他讲话的时候,大批国民*官兵正弃城而逃,他们逃之前还不忘捞一笔,收两千元就可放出监狱里关押的三四名犯人,就是这样把杨靖宇从监狱里救了出来。考虑到杨靖宇常年遭受牢狱之苦,省委建议他先休息,可杨靖宇不肯,在监狱并没有累着我,只要我活着就要斗争,现在国难当头,我怎么能呆得住。
杨靖宇随即来到哈尔滨组织反日会工作。他日夜穿梭于街头、学校和工厂,对群众进行宣传动员,鼓励他们加入反日会和东北义勇*。他讲话生动具体,善于将*策策略和现实形式结合起来,工人、学生都愿意听他的。
在杨靖宇的努力下,反日会组织不断扩大,哈尔滨的工厂、铁路、邮*、学校,甚至在伪满警察中都建立了反日会,反日会的影响显著提升,常常一夜之间,街头就会出现大量反制标语,甚至敌人机关办公桌上都出现过反日会散发的传单。
在这一时期,与日*作战的中国部队是东北义勇*,他们成分复杂,由不愿撤退投降的东北*、各县民众组成的自卫*、大刀会、红枪会等农民武装,还有共产*组建的游击队。义勇*一度声势浩大,人数最多是达到三十万,活动地区遍布东北。但国民**府因为不抵抗*策,没有援助这支*队,使其装备弹药严重缺乏,义勇*自身也没有统一领导。
在坚持到年时,义勇*大部就被瓦解,东北陷入了最黑暗的时刻。就是在这一时刻,杨靖宇来到了磐石,担任南满游击队的*委。彼时的南满游击队人数不足百人,在日伪*队和地主武装的打击下,失去了多名领导人,队伍走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
杨靖宇一上任,立即着手整顿部队,他召开大会悼念烈士,指出:我们为此的同志应脚踏着死者的血迹走上前去,完成伟大革命任务。一席话凝聚了人心,他诚恳地和同事们进行谈话,稳住了部队情绪。杨靖宇还深爱一个道理,真正的部队是打出来的,一味地逃避撤退只会让失败主义情绪不断蔓延。
他力排众议,率领部队主动出击,先是打下了汉奸地主武装保密会的据点,收缴枪支弹药,把粮食分给百姓,又在铁路工人的配合下击败拥有装甲车的本关东京独立守备队一小队,最后在庙里迎战伪*五百余人,取得了胜利。
这一系列胜利使游击队士气为之大振,过去的阴霾一扫而光。在抗日武装普遍失败的大环境下,在日伪统治的黑暗社会里,南满游击队让广大被压迫、被奴役的东北人民看到了希望。许多青壮年闻讯而来,壮大了游击队的力量。杨靖宇满怀希望地看着这支*队,他将会带着他们一路前进,直到成为名震天下的东北抗联第一*。
南满游击队的连续胜利,使日伪当局大为震动。年一月末,吉林省省长大汉奸熙治发布通告,要求各县县长对游击队严重痛剿。日伪*出动近两千人对南满游击队发起了连续四个月的讨伐,杨靖宇率领部下与他们激战几十次。
面对伪*,杨靖宇大搞心理战,让战士们一边射击一边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哗变过来。杀死你们投降日本的走狗长官。红*是穷人的队伍,穷苦兄弟联合起来一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这些话语效果显著,让许多伪*士兵都产生了动摇,犹豫之间就被游击队击溃俘虏了。一些伪*战败后,失去了日本人的信任,干脆临阵倒戈向杨靖宇投诚。而面对日*,杨靖宇发挥敌明我暗的优势,拉长战线,四面出击。一支部队正面迎敌,一支部队绕后,还有一支部队埋伏在敌人撤退路上。这套战术很能击穿敌人的心理防线,打得日*溃不成*。
经过四月的讨伐南满游击队没有被消灭,反而声威大震,打出了名气。许多群众都说只有红*才能抗日。
年五月,*中央的《一二六指示信》传达了下来,明确提出了统一战线,要求游击队不仅要依靠自身,还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包括残余的国*,山林的土匪,自发武装了农民。
杨*对此深以为然,他主动与这些部队联系,对他们说道:“我们出生入死、奋不顾身,其目的都是相同的。但各部队之间很少联络,有的还相互冲突,为日寇耻笑是小,妨碍救国是大。日寇天天放空气造谣,其目的是分裂、挑拨各部队的关系,分散抗日战线的实力。”
这番话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去,杨靖宇积极向这些队伍发传单,派同志做深入的团结工作。有的队伍此前和南满游击队交过火,杨靖宇一概不计前嫌,还在他们被日*包围时协助他们作战。在这些努力下,一条统一的战线逐渐形成。
年七月,杨靖宇主持召开了南满反日联合*参谋部成立大会,参加会议的除了南满游击队,还有马团、赵团、宋团等各色抗日武装,共三千余人。在会议上,杨靖宇当选为*治委员长,发布了《联合抗日宣言》,获得了大家的一致拥护。
在之后的几个月里,杨靖宇率领各部队发起了多次联合行动,引得敌人惊呼,到哪都能遇到红*。
年十一月,杨靖宇率*渡过辉发江,挺进东边道,开辟了新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他领导部队先后袭击了三元浦、凉水河子、八道江等地的日伪据点,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士气。
年二月二十一日,杨靖宇联合各路抗日义勇*成立了东北抗日联*总指挥部,他被推选为总指挥。
抗联这面旗帜就此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之间树立了起来,他如同漫漫黑夜中的启明星,引领着中国人民度过了十四年抗战前期那一段最为黑暗的岁月。
此后的六年里,杨靖宇征战四方,将游击战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他有三大绝招,半路埋伏、长途奔袭、化妆袭击,讲究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往往在敌人反应过来进行有效组织之前,战斗就已经结束了。
抗联最多是三万多人,但杨靖宇从不集中全部兵力和日*阵地决战,而是分散配置,往往十几个人就敢主动出击,这打一下那咬一口,打了就走,打不了也走。不是敌人打不垮抗联,而是敌人摸不到抗联。这就是游击战的绝妙之处。
日*尝到苦头之后,也组织了游击队,试图与游击战打败游击战,却最终铩羽而归。他们不明白游击战最关键的是民心,他们不仅是在和三万抗联士兵作战,他们还是在和三千万东北人民作战,是这些人在为抗联传递情报,提供兵员物资和落脚支出,他们才是抗联最大的凭借。游击战从来都不属于侵略者。
杨靖宇还有一个特点,他非常擅长团结各种抗日力量,有时甚至是跨国别的。朝鲜很早就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许多朝鲜支持流亡中国,杨振宁把他们也团结到了抗联旗下,一同抗日。
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杨*主动拜访了抗联第二*第六师。第六师主要由朝鲜人组成,战绩辉煌。而第六师的师长这是后来的朝鲜开国领导人金日成。
很多年后,金日成仍能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杨靖宇的情形。杨靖宇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眼就吸引了我,人值千金,眼值八百。我一看杨靖宇的眼睛就知道他是一个忠厚而热情的好汉。
此次相会,杨俊和金日成连续开了六七天会议,彼此鼓舞斗志,增进友谊。和杨靖宇离别的场景同样刻在了金日成的脑海里。我和他以两国革命者的名义约定,一定要转祸为福,成为胜利者时再会。
“可惜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杨靖宇”,金日成的笔触里带着一股哀伤。当他写下这句话时,他已经知道了杨靖宇的结局,那个男人最终倒在了东北的雪地里,没能看到革命的胜利,英雄是如何走到末路的。我们得从东北抗联的由盛转衰说起。
从年日本侵占东山省,到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中间过了整整六年。在这六年里,作为中国领导人的蒋介石一再绥靖,不仅没能收复失地,支援东北抗联作战,甚至喊着攘外必先安内,取缔中共的抗日斗争。
游击战和正面战场是互为表里的,缺乏正面战场的策应,东北抗联只能独自面对日本最为精锐的关东*,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日本人也得以拿出充足的精力来研究如何打败抗联。他们想出了一个很多的方法——集甲并村。
在东北广袤的土地上,本来散居着很多农民,他们大多住在偏僻荒凉的大山里,是抗联最好的掩护,常常为抗联提供物资和藏身之处。日本人发现这一点后,强迫这些零散居民全部搬出来,每八十到一百户安置在一起,四周修建围墙,派驻大量*队,视为集团部落。
这种部落防备森严,互相支援,抗联很难攻破。而近处部落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防止将物资带出或是将游击队员带入。
就这样,日本成功地把抗联和人民分离了开来,抗联需要的食物、药品、衣物通通没了着落,逐渐山穷水尽。
除了物质上的短缺,精神上的绝望同样令人折磨。杨靖宇和*中央联系主要是通过上海中央局,但在顾顺昌叛变后,上海中央局被破坏。不久,红*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自顾不暇开始漫漫长征,抗联彻底失去了和*中央的联系,成为了一支孤*。
*中央的指示,关于抗战和世界局势的有力消息通通传不进来,抗联战士们只感觉自己是年复一年,再打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各种困难之下,叛徒出现了,杨靖宇最得力的助手,抗联第一*第一师师长程斌,在母亲被日本人抓住后,率手下人叛变了。他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秘密都告诉了日本人,还作为向导,领着日*来围剿杨靖宇,使杨靖宇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
为了避免部队被全歼,杨靖宇路分兵使很多部下幸存了下来,但他自己身边的战士却越来越少。
年二月一日,一直跟随杨金宇的特卫派排长张秀风投敌叛变,将杨靖宇的精确位置告诉了日*,日*随即出动大批部队和飞机对杨靖宇围追堵截,杨靖宇率部下左冲右突,损失惨重。
二月十二日,杨靖宇一行只剩下七人,杨靖宇明白敌人已经狠狠咬住了自己,再这样走下去七个人都会死。于是他提议再一次分兵,部下都不同意,说死也要死在一起。杨靖宇说道:多活一个人,就多一份革命力量,死在一块有什么好处?他让四个人向更安全的方向撤退,自己只带两个人向另一边突围。
分别前,杨靖宇对大家说道:“革命总是会胜利的”。他总喜欢说这句话,从24岁说到35岁,这是他最后一次这样说了。
那四位战士后来果然活了下去,因为敌人的注意力已经被杨靖宇吸引了。
二月十八日,跟随杨靖宇的最后两位战士也牺牲了,杨靖宇落得孤身一人。五天后。他遇到了进山打柴的赵廷喜等人,他请求赵廷喜帮他买点食物和棉絮,并表示可以多给钱。赵廷喜见他如此落魄,劝他说:你还是投降吧,满洲国现在不杀投降的人。杨靖宇反问道: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赵廷喜答应了他的请求,和他约好了见面的地点。临别前,杨靖宇好像察觉到了什么,对赵庭喜说:中国人可不能出卖中国人呢。
下午四点,赵廷喜来到了约定地点,他带来的不是食物,而是日本人。杨靖宇提前考虑到这种情况,并没有现身,而是躲在了附近的山上,但他的脚印不幸被日*发现了,如果是以前,他还可以撤退。
日本人曾说他跑得飞快,完全像一个巨人在狂奔,但他再也跑不动了,他已经很多天没吃过饭了,一路上只能靠草根和树皮充饥,严重的冻伤也摧残了他的身体,他手持双枪,倚靠在大树上,凭借最后一点力气扣动着扳机。日本人不停劝降,你怎么抵抗也没用了,归顺吧。
回答他们的只有凛然的枪声,子弹在山坡上溅起一缕缕血烟,这是杨靖宇最后的战斗。
四点三十分,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胸膛,他如同巨人般轰然倒下。
不一会儿,枪声停息了,而濛江的雪还在无声地下着。
年五月的一个晚上,刘亚光走进了长春医学院,为这里的国民*官兵例行巡诊。医学院的气氛很紧张,国*刚刚丢了四平和吉林,而现在长春也被包围了,一些士兵偷偷谈起了解放*的劝降*策。没人发现刘亚光突然进了解剖学教室,借着手电筒的微光,刘亚光开始仔细地搜索,他在寻找一个极其重要的东西,但他一无所获。
正当他准备离开时,他忽然发现教室里还有一个十分隐秘的侧室,他走进侧室,只见一个大型橱柜上面成立着一排排的玻璃罐。刘亚光感觉自己的心正在狂跳,他找到了杨靖宇的头颅,就在他眼前。
此时,距离杨靖宇孤身战死与猛将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年。这八年来,他的遗首辗转于日本人,国民*之手,终于在今天被中共地下*员刘亚光发现,杨靖宇将*可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