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就是元宵节了。在传统节日里有一个节日在文化内涵上和元宵节很相似,就是中秋节。中国民间关于中秋的起源一直流传着多种说法,一说后羿思念月宫中的嫦娥,于是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摆设香案,放上蜜食鲜果,祈求嫦娥吉祥平安,后流传至民间成为祭月祈求团圆的习俗。而这时只是人们对大自然的一种崇拜,还谈不上是一种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和发生发展基本上都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源,这阶段往往是老百姓对大自然的崇拜而形成的一种祭祀仪式。第二阶段把这种仪式加上文化内涵,第三阶段是加上和这个节日有特色的上吃喝内容,让这一天成为老百姓都愿意过的节日。
进入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提升自己在百姓心中威严形象,提出君权神授的概念,自命为天子。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也就成为百姓遵从的对象。唐玄宗时期,是唐朝国力最为强盛的时候,左丞相源乾曜和右丞相张说两个人为了取悦皇帝,为唐玄宗歌功颂德,将唐玄宗的生日八月初五这天定为普天同庆的日子。于是在每年八月初五这天,朝廷花费大把金钱,大摆筵宴庆祝唐玄宗生日。为了表示皇家权势永存,将这个这一天起名为“千秋节”。唐玄宗退位后其子李亨继位,他在九月初三这天过生日,名字叫“地平节”。李亨的生日和唐玄宗生日相差不到一个月,连续连续两次花费大量金钱过生日,让本来以日渐空虚国家财*更加紧张。于是有大臣提出将父子二人生日和在一起,在每年八月十五这天一同庆祝,取名“天长节”。
在唐朝时候,每年八月十五,老百姓和朝廷一起过这个“天长节”。唐朝覆灭后,宋朝统治者对这个纪念前朝皇帝的节日很吃醋。但老百姓已经习惯在这一天过节庆祝了,无法取消。于是按照当地节气把名字改为“中秋节”。宋朝重文轻武,为了淡化中秋节是庆祝前朝皇帝生日的含义,很多文人墨客为这个节日加上很多文化内涵,如赏月,嫦娥的传说等等。慢慢的,中秋节也成为很多文人附庸风雅,吟诗作对社交日。宋朝统治者为了让这个节日更深入民心,贴近百姓生活,又在这个节日里加上吃月饼的习俗,和天上的圆月相呼应。月饼和天上的圆月,又被文人墨客大加渲染,便有了象征全家团圆的含义。中秋节起源于唐朝,在宋朝被发扬光大,很快就成为华夏民族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了。
在中国多数节日里,不光有美食解馋还有美酒相伴。这是因为酒,在节日里面高大上的文化内涵和百姓日常生活之间是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就是在团圆的节日,想起了多年未见的弟弟,醉写成文,而成为千古名篇。节日里,在我们举杯品尝着亲情的甜美与人生的五味同时,你不由得会在内心更加由衷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