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
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目是八月中句,故称为中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早在唐朝,中秋
节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这些民俗。
一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盼,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
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常哦奔月”的神话传说
二总之,根据史籍的记我,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充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
二中秋节的习俗
60
吃月饼
老
中吃月饼,和端午吃棕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小
秋吃月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喜
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你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如嚼月,中有酥和哈。”南宋文学家周
密在《试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
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住节的必备食品。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明清时期,师已经把常峨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
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看”,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顺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拍的作
坊,月啪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平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
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堂月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
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
台榭,民间争占酒玩月”。明清高廷和民间的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
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堂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澄楼揽月或泛舟邀月,
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明反衬自已飘泊
异乡的围旅愁思;宋代文家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
今天,家人围坐在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
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堂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
有广州的树中秋安数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
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