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我国的一大传统节日,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古代帝王亦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对中秋的重视可见一斑。在这个传统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中秋节的那些事吧。
一、中秋为何选八月?
中国人的三大传统节日——过年、中秋节和端午节,都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只有中秋被叫做“团圆节”,什么原因呢?三大节日里面唯有这个节是跟着月亮走的,中秋定在八月十五,是因为那天是月亮最大最圆的时候。
虽说每个月的十五,月亮都大又圆,但是农历八月十五那天,月球跟地球的距离特别近,从地球上看月亮,感觉特别大。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轨迹是椭圆形,不是真正的圆,所以月亮看起来会忽大忽小,每年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来说八月十五的月亮都很大,看起来又圆又亮,所以就取名“团圆节”。中秋佳节时,已经出嫁的女子通常都会回娘家去团聚,这也是团圆节的由来。
月饼圆圆庆吉祥
中秋节几乎家家户户吃月饼,做得和月亮一样圆圆的,可能有点花色,里面包着很好吃的馅,红豆、绿豆什么都有,全家人欢欢喜喜地一起品尝。月饼都是圆的,不能做成半圆形或长方形,一来因为中秋是团圆节,就是要圆圆的,另外这也是根据满月的形状得来的象形。台湾人在中秋会吃文旦(柚子的一种),文旦刚好出产在中秋前后,也是圆圆的,很应团圆节的气氛。
总之各地都是选圆形的食物来过节,还可以用一些五颜六色的灯光和民俗饰品来增加节日的色彩。很多地方会在中秋节那天举行盛大的祭典,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太阳是太阳星君,月亮就是太阴星君,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它是借太阳的光。在中国人心目中,太阴星君就住在月亮上,它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地球上的潮汐都是受太阴星君影响的。地球上这么多的海水,月亮竟然能引动潮汐,我们就知道它对地球上生长的农作物和动物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拜祭太阴星君的习惯。后来祭典真正比较盛大,则是源于一个典故,这也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原因。
在成吉思汗建立的元朝,蒙古人统治着中国。相传到了元朝末年,蒙古人怕汉人造反,就不准民间私藏武器,规定每十家只能合用一把菜刀,煮饭变成要十家分开轮流煮,很麻烦;然后每十户还要供养一个兵,相当于派一个兵来看管,而且吃喝薪水就由十户来付。汉人们觉得很苦,很想反抗,可是没有办法私下聚会,因为一旦被十户里的元兵知道,肯定马上告大家造反。于是有人想出一个妙计,说今年冬天会流行瘟疫,要怎么样消灾解难呢?除非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买个月饼来吃,才能够避免,于是大家争先恐后买月饼。晚上祭祀之后,家家户户开始吃月饼,一掰开,发现里面藏着一个字条,上面写着“八月十五杀元兵,家家户户齐动手”。大家就纷纷行动起来反抗统治的蒙古人,传说颠覆元朝的革命就这样成功了。
八月十五祭祀,以前只是拜太阴星君的习俗,之后就多了个传统——要吃像月亮一样圆的中秋月饼,才能消灾解厄,这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人们祈求八月十五之后,接下来整个冬天,以及整年都非常平安。中秋月饼圆圆的,也象征着团圆,所以散落在各地的子女,不论在哪里工作,八月十五都尽可能地赶回家,跟父母和家人团聚。
早送月饼表心意
人们会在中秋节吃月饼、祈求吉祥,还会送给亲朋好友做礼物。很多人家里都有好多月饼,吃不完再转送出去,送来送去根本吃不完,但是又一定要送这个礼。那怎样送礼,才既能达到团圆的目的,又不会浪费呢?
中国人好礼,其实中秋送月饼,就跟过年时给小孩包红包是一样的意思。过年的时候我们也会给亲友送礼,尤其是大年初一初二,去串门总要送点东西啦。中秋节因为拜太阴星君,要摆东西来祭祀,送月饼的意思是要助祭,不能说已经祭拜完了才送,要早一点送给亲友,让人家在祭拜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用。当然,如果祭祀完家里月饼太多吃不完,也要早一点分送给人,不能说吃不完坏掉扔了。
心情起伏如潮汐
月亮影响着地球的潮汐,潮汐对地球上的生物是很重要的循环周期,听说一个人的心情,也跟潮汐有关系,真的是这样吗?
想想看,月亮可以把地球的水都吸向一边,造成潮汐,而人体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水,所以肯定也受到月亮的影响。月亮靠近地球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水就有所影响,对人的气血也会有影响,对气血有影响也就对心情有影响。有统计数据表明,每个月的农历十五,就是月亮离地球最近的时候,犯罪率是最高的。人类的情绪与那么大的一个星球的引力确实有关系。月亮对人们情绪的影响,虽然一般人感觉不很明显,但是对某些人,当情绪特别容易受刺激的时候,也就容易发生一些暴躁、浮躁的现象。
西洋的星象学也是把月亮作为判定一个人情绪的重要依据,因为我们出生时,月亮在星盘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就代表着这个人出生之后情绪受月亮的影响有多大的比例、会在什么方向,这都是有迹可循的。我们可以稍微观察一下,在一个月内做个统计,是否在月圆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情绪浮动特别大。传说中的狼人在月圆的时候情绪最激动。一般人不容易觉察到月圆时的心情起伏,因为影响情绪的因素非常多,食物、事件、生理期……都会对人的气血和心情有所影响。月圆只是一个触媒,它可以让情绪波动更激烈。
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汇总
民间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三、中秋节都要那些故事?
四季轮流,时间滴溜溜的转,转着转着,不经意就转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中秋节拾着夏的岁末,迎着秋的惬意潸然而至,似时钟滴答、滴答、滴答、送走了夏的繁忙炙热,迎来了秋的清新凉爽,也迎来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至今流传多少年,我不大清楚。只知道在远古就有“秋暮夕月”的习惯,尊月为神,设香案,焚香祭拜。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不过在我们家乡听老人说:在盘古开天,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日出日落,把万物蒸烤的像火一样,人们居住的地方就是一遍火海,无法生存。这时,多亏有一位名叫后羿年轻人,他力大无穷,并且具有超强的射箭本能,他决定把天上多出的九个太阳射下来。
于是,他就登上最高昆仑山,拉弓搭箭,嗖嗖嗖……连射九下,多出的九个太阳,应声而下。天上就只剩留一个太阳,万物得以生存,人们得以安宁。后羿因射太阳而得名,受到人们的推崇,也赢得年轻漂亮嫦娥的芳心,于是两个有情人就结为夫妻,他们恩恩爱爱幸福的生活。
后羿喜欢广交朋友,一起去打猎。由于后羿的名气太大,有许多人拜他为师,学习射箭技艺。自然就有些奸诈邪恶小人蒙混过关的混进来,其中有一位叫蓬蒙的小人拜后羿为师,就是这个小人害了嫦娥。
有一天,后羿上山打猎,偶然碰到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看后羿射太阳有功,救人们于火海之中,就赐他一粒仙丹,吃下可以成仙。后羿接过仙丹,刚放到嘴里,突然想起心爱的娇妻——嫦娥,赶忙把仙丹吐出来。回到了家里,后羿就把仙丹的事告诉了嫦娥,跟嫦娥一起商量,最终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仙丹只一粒,两人只一人能成仙,万般无奈,后羿和嫦娥就把仙丹藏起来。
这事被小人蓬蒙知道了。一天,后羿带着徒弟们上山打猎,蓬蒙装着有病,推说不去。等后羿他们走了,蓬蒙就提剑威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实在没有办法,索性就把仙丹吞下。自然,就变成了仙女,飞上了天空。嫦娥实在不忍离开后羿,就选离地球最近的月亮居住。晚上,后羿打猎回来,听说嫦娥被蓬蒙逼着吞下了仙丹,已飞上了天空。
万般愤怒,欲杀小人蓬蒙,可他早就逃了。后羿悲愤欲绝,捶胸顿足,欲哭无泪。由于太想妻子了,后羿在晚上,遥望月亮哭泣,哭着哭着,就跟着月亮跑,跑着跑着,好像看到了嫦娥在月亮里晃来晃去,似乎也在对他哭泣。但毕竟天地两隔,又如何能见面?后羿为了表达他那份相思,在月圆时,设香案,摆上嫦娥最爱吃的瓜果,他也独自斟酒,边饮边对月长叹,诉说离别之苦。后来,这事传了出去,人们纷纷仿效。据说,嫦娥在八月十五夜,在广寒宫遥望大家,人们也能看到嫦娥。好像就有了八月十五夜,人们观月、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伐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一齐响应,起义*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四、中秋寄语
如今,中秋节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节日,不单是为了远古流传下来节日,把她继承,把她传承,还是的的确确不能缺少的节日。一年,除了过年,端午,就仅剩下中秋节了。
端午是为了纪念士大夫屈原,而中秋节实属为节日,仅次于过年。因为中秋节也有团圆之意,并以吃月饼取团圆之义,跟北方人过年必须吃饺子象征着团团圆圆是一样的寓意。
而吃月饼、赏月更富有情趣、诗意、温馨,虽说她次于过年,实则胜过过年。你想一家老少,在自家的院子里,摆上一张桌子,搁上几把椅子,大家围着桌子坐着,吃着月饼,饮着酒,聊着天,叙着家常,好不温馨,观赏着圆圆的月亮,眼见一家人团团圆圆,这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吗?望那遥远的天穹悬挂着圆月,银白色的光芒照耀在庭院里,散射着皎洁雪白的光芒,如同父辈眼里慈祥爱意的光芒,照耀着家家户户。
今夜,大家与月共欢,把盏同饮,同庆此刻;今夜,大家与月共舞,拥抱离别之苦,同聚团圆之夜;今夜,大家与月共眠,沐浴亲情,同赏天伦之乐。这不正是天涯一家亲,共赏天伦之乐。
而今,中秋节已被定为法定节日,远在天边的游子,远在天边的亲人,都可以借现代文明交通之便利,穿越在高速运转磁悬浮列车之时空。
只要你愿意,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轻松欢快的回到家里,与亲人共度节日,欢庆喜悦,浸沁温馨,共度月圆之夜,赏月与吃月饼之幸福;尽赏月圆月满,饼圆人圆,花好。
不像苏东波在中秋之夜忆舍弟子由之痛苦,因而写下了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中秋佳节,在月圆之夜,苏东波却不能跟他的兄弟在一起,只能孤独自斟自饮,难免不悲痛伤怀,浮想联翩,追忆过往,因而写下了传世流芳的佳作,那像现在,是信息高速发达运转的时代,有程控电话,手机,互联网,想家人了,随便挂一个电话,就能听到亲人的声音,如果还是觉得不那么亲切,就可以打开互联网,开通视屏,面对面的聊,近在屏前,实则远在天边。那里会像苏东波数年不见兄弟面,只有书信稀疏来往,略知兄弟是否安好。
愿今年的中秋节,愿所有的人,花好,月圆,人更圆;共度今宵,不眠今夜,同庆中秋,赏月团圆,年年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