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舍的《北京的春节》,看到这样的文字:“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一下子,就被文章中描述的红灯笼击中了,内心便呈现出幼时元宵节我们兄妹四人在父亲的操纵下背诗词、争灯笼的场景来。
小时候,喜欢过元宵节,有滋味撩人的元宵可吃还是其次的,最主要的是能拥有一盏尚好的红灯笼,在孩子们的显摆中能博得头彩,引来仰视的目光。然后提着灯笼傲气又幸福十足地走街串户。
父亲是做灯笼的好手。元宵节前,父亲通常做四个几乎一摸一样的灯笼,分给我们兄妹四人。但有一年,春节过后几天,父亲有点神秘地把我们兄妹四人叫到跟前,说:“今年我打算做四个大小不一的灯笼,你们四个背诗词,谁背诵得好,谁就可以选择大且漂亮的灯笼。”
父亲出身不好,虽读过很多书,却因为出身的高帽问题,没能考大学,潜意识里总希望儿女们能够多读书。听到父亲这番话后,我们都憋足了劲头,谁不想在元宵节里出人头地、提着那风光的灯笼满村跑呢?
于是,我们暗地里较着劲,搜集着有关元宵节的诗。只是,那时的书籍有限,找到的诗也有限。我自然不甘落后,偷偷溜到班主任马老师家,让她向我推荐关于元宵节的诗词。老师挖空心思地想了半天,从她的柜子里掏出两本书,一本是唐诗三百首,一本没了封面,里面是一些长短句,借给我暂用几天。
我在七八天内背过了十几首关于元宵节的诗词。比赛是在正月十四早上开始的,按照规矩,年龄最小的打头阵,妹妹背诵了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我紧跟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二哥也不示弱,来了一首李商隐的诗:“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大哥自然有大哥风度,背诵了一首苏味道的律诗《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父亲及时总结,因为年龄问题,第一轮不分胜负,第二轮不背诗,背词。这下,我们都有点傻眼,什么叫词?
这时,我突发奇想,老师书上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子组成的段落,是不是词?于是,我挺身而出背诵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父亲的笑容里我得知,我背对了,那就是词。因为哥哥妹妹只准备了诗,冠*自然是我,我理所当然获得那个最大最漂亮的灯笼。那年的元宵节,我提着灯笼,神采飞扬地迈进了村子里的每家每户,在伙伴们的艳羡中,很是骄傲了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