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今天接到区里最新消息,说我们的复工时间,再度推迟,推迟到2月14号。
李麻花一脸的哀怨,情人节复工?那这个节还怎么过?
我批评她,大疫当前,你还关心一个洋节?有没有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她解释说,我哪是想过节,我是想去卖花。你想想,一个戴口罩穿隔离服的情人节,情侣们约会连拥抱都累赘,唯有拿着一枝鲜艳欲滴的红玫瑰,才能显示出,这是一个特殊的情人节。
拍一张照片下来,多么地有纪念意义?
若干年后,满头银发,两鬓苍苍,还可以坐在一起看照片,互相调侃,看,当年的你那么丑......
我迅速打断她的白日梦:现在全小区隔离,人和人都不能见面,哪来的情人节过?还有玫瑰花,没人出门照管花圃,鲜花们早就凋零了。
说得她满心失望,去把冰箱里库存的一包小汤圆煮了,当消气。
顺手刷了一下永辉到家,发现,所有肉类、水饺、鱼丸、汤圆,一律断货。
真不知道再隔离下去,我们还能有什么东西果腹?
早知道在阳台上多种一些蔬菜、水果,嗯,再养一笼鸡鸭,再养一缸鱼。
这样,就算是法西斯来了也不怕,隔离三个月都有东西吃。
不知道种水稻麻烦不?
要去请教一下袁老......
李麻花发个表情包过来,说,这样的话,你就真的成为村姑了。
当村姑有什么不好,至少现在可以满山去跑,不必龟缩在家,苦练“宅家玉女十九式”。
想想有点可怕,人类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疫情当下,很多人必须宅在家里,等疫情结束,可能有一部分人,已经不愿意再出门了。
大量的年轻宅男宅女,也许将从此诞生。
《2》
其实,2月14号,只是外国人的情人节。
那个什么圣华伦泰节。
跟提拉米苏一样,是一个类似“带我走吧”这样的有关战争和禁忌的爱情故事。
中国人有自己的情人节。
打住,不是七夕。七夕是个乞巧节,跟情人相见八竿子打不着。
七夕节,中国传统节日,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在古代,大家闺秀们住在独立的阁楼里、院子里,小家碧玉住在后院里,随便不得出门,更不能跟外男们见面。
(画外音)李麻花:跟我们现在隔离在家是一样的。
农耕社会,女人没力气,干不了农活,一家老小的温饱,主要依靠男人。加上女人天生的生育责任,于是,便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基本家庭结构。
古代的姑娘们在出嫁前,唯一要学习的,是做女红。嗯,就是裁缝。学着缝制衣衫鞋袜,学着绣花做被。
当然还要接受三从四德的教育,接受相夫教子的古训。
那时候的姑娘们,长得美,会美名在外。
但更加会美名在外的,是做得一手好女红。手巧,绣工好,这样的女子会十里八乡传出美名,招得上门提亲的媒婆踩断门槛。
因为这种风潮的影响,古代的女子,并不是嫁妆多少为荣,而是以擅长女红为最佳指标,以相夫教子,打理内务为第一要务。
于是,连薜宝钗这样的名媛,也开口闭口便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看到袭人绣得很漂亮的肚兜也会忍不住拿起针来绣两下。
故而,七夕节,便成为了乞巧节,一个乞求天上的仙女赐予自己女红神技的节日。
七月初七这天,姑娘们要乞求巧艺,乞求姻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女儿节,说它是古代的妇女节,也说得过去。
因此,在古代,在封建社会里,七夕与现实生活中的青年男女相会,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日子。
说它是古代情人节,那是万万不可的。
《3》
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人的地位是很低下的。
比如宋江杀了个闫婆惜,武松杀了个潘金莲,杨雄杀了个潘巧云,在他们三人的主观意识里,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丝毫没有当成一条人命。
是了,为什么水浒里的女人形象,要么是荡妇,要么是男人婆,完全没有一个正常的呢?
这跟施耐庵或者罗贯中的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关系,在他的思想里,女人根本就不是人,只是个物品。
闫婆惜贪财,潘金莲好色,潘巧云淫荡,孙二娘是个男人。唯一一个美貌的出身富贵的正常女子一丈青扈三娘,也被施耐庵配给了出身屌丝相貌猥琐的马夫....
(画外音)李麻花:老施是被多少美女伤害过抛弃过,从而生成这种应激后遗症?
施耐庵这种掌握主流审美和主流文学的大家,具有的这种对待女性的价值观,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女人的生存环境有多糟糕。
把眼光往前看,汉朝的女子可能生活环境要宽松一些。
还能出吕后、窦太后、王嫱、蔡琰这些在*治和文学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女性。
到了唐朝,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写了个什么《女则》,让李二对她大加赞赏之余,也树立了夫妻恩爱的典范。
李治耳融目染,觉得夫妇之道就应该像父母一样相敬如宾、夫唱妇随,渐渐交权给老婆,于是唐朝中后期,出了一堆玩弄权力的女人,武则天、太平公主、韦皇后、安乐公主......
于是老赵掌权的时候,便吸取了前朝的经验,对女子大加管束。
再到朱熹一出来,存天理,灭人欲,女人简直就没活路了。
动不动就守寡不说,还动不动就浸猪笼。
在封建社会那上千年的时光里,女子未出嫁时,只能呆在娘家的小院子里,出了阁,也只是换个环境,仍旧呆在婆家的小院子里。
每天跟婆婆,妯娌,小姑子们各种家长里短,内斗不断。
她们的世界很小,眼界也变得很小。
只能盼望着每年的元宵节,赏灯会的时候,能出去,透透气,跟情郎见一面。
故而,元宵节,就是古代的、实际意义上的“情人节”。
《4》
在古代,元宵节的灯会,一直是万人空巷般的存在。
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据说太平公主就是跟薜绍在元宵节的灯会上一见钟情的。
怀春的少女,在灯会上见到一个丰神俊朗的男子,如何不芳心如小鹿乱撞,跳个不停?
古代那些三从四德的女子,正是借了这举国欢庆的、可以名正言顺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门的节日,出门去相亲,去展示自己的美貌的。
这一点,不必查史料,只要看唐诗宋词,那些男诗人男词人的记录,便可以见端倪。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看吧,在情人的眼里,钟情的女子,便是万花丛中,那最艳的一朵。是繁花似锦的灯光中,最亮眼的一盏。任是玉壶光转,也亮不过你的一张笑颜。
古代元宵节的盛况,连雄性荷尔蒙爆棚如主战派辛弃疾、平时写“醉里挑灯看剑”的纯爷们,也不得不写点什么,纪念之。
连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老先生,也以元夕为题,写下了著名的诗句: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句“春衫”,化的是白居易在《琵琶行》里的最末一句: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老白这句,是名句,村姑陈的偶象林觉民在《与妻书》里面也化用过: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可见,男人不能随便哭,你一哭,便容易被人套典、借用。
当然,元宵节还有不得见面的恋人,许是相隔两地,许是阴阳两隔。
于是,就有人写下了表达思念的元夜词: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相思果然难解,红莲夜,忆相逢。
《5》
在古代,元宵节除了是情人节之外,还是更加重要的民俗节日。
比如道教推祟的天官赐福,佛教推祟的佛祖神变都在这一天。
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汉武帝这个人比较喜欢民俗活动,他干过的跟福建有关的最民俗的一件事,是派东方朔来封太姥山。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太姥娘娘用白茶治病救人的故事,最起码,在汉代,就已经甚嚣尘上,全国传遍了。
当然,有很多的*治活动,也在元宵节后举行。
比如红楼梦里,曹家就是在元宵节后,被皇帝抄的家。
书的最开始,英莲被佣人抱着出去看元宵灯会,走失了,于是才引出一生的厄运。
那个暗示着未卜先知的和尚,在故事刚开篇,就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果然,草蛇灰线,伏线千里。
张爱玲女士考证,俟失的后三十回真本里,写的就是,元宵节后抄家。
绚烂夺目、张灯结彩的灯会之后,鼎盛之极之后,富贵繁荣之后,便是烟消火灭,抄家获罪。
这是老曹人生的主基调。
也是红楼梦的主基调。
于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大雪地里,穿着大红袈裟的宝玉那一拜,才让贾*,无比地伤感。
原来只是骗了老太太十几年,原来,繁华过后,便是平常。
张恨水的《金粉世家》里,金燕西最后跟两个姐姐一起坐火车去了俄罗斯。他最终没有寻回冷清秋,也没有得到白秀珠。
在西伯利亚的雪地里,他该当是宝玉遁入空门时的那种心情吧。
《6》
往年的元宵节,福州人民习惯了喝着茶,看着灯;或者饭后先出去看会儿灯,再回家喝茶;甚至看完灯,约了去朋友店里喝茶。
然而今年,我们只能闭关在家里,喝喝茶,看看电视。
灯是看不成了,幸好还有茶可以喝。
也算是安慰奖。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昏古木寒鸦。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