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我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因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又为新年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节、上元节、元夕或灯节。
“元宵节”在古时,是漫长迎春活动的高潮与落幕,也是民间最为热闹的节日之一,当时间就连高高在上的帝王也会参与其中,所以也有中国“狂欢节”之称。
《隋书·柳彧传》记载:“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当时的长安城居民都会出来观灯看戏,街头表演也丰富有趣,“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对此“火树银花不夜天”,词人辛弃疾也曾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诗句。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
月亮是距离人类最近的天体,因其圆缺正是三十天,我们古人由此而创造了最早的干支历,再加上二十四节气的完善,成为人类农业文明的历法巅峰。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其根源于民间举火祈福的古俗。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以燃灯来达到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久而久之,再掺与各类文化内容,就形成了现在的形式。
“元宵节”庆祝活动最精彩的就是“赏花灯”,因“灯”与“登”谐音,所以就有了“登科中举”的意义,由此以满足读书人望子*的意愿;而灯与丁又意近,所以又有家中“添丁进口”的美好寓意。再而衍伸出的猜灯谜、放烟花、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
此外还有“放天灯”“放河灯”等民俗,这天,人们以此仪式来许愿与祈福,天、河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它能上达天庭、寄语远方,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所以又称为“祈福灯”或“平安灯”。
因为有灯,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的情节:“忽然人报,娘娘(元春)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
因灯而人聚,“元宵节”成了古人最浪漫的节日之一,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昏后。”“元宵节”的风花雪月与灯火阑珊处的中国情结,更成就了国人浪漫与美好的意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人们对美好的追求以及美好就在你我身边的哲理,所以,“元宵节”又有了“中国情人节”的意味。
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幸福不远,美好就在你我身边。
在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了一个故事:古时有个州官名登,在他的那一亩三分地里,因忌讳其名登字,所以州里人只好言“灯”为“火”,而恰遇此年上元放灯,需要张贴告示晓喻百姓,下属在用坏了几个脑子之后,贴出了告示如下:“适遇元夕,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来历。古人在戏笑与调侃中,辛辣讽刺了一些官僚们的丑恶嘴脸,这也是民众的智慧吧。
因为新年初始,人们都有预祝一年幸福美满的意愿,所以在“元宵节”就有了吃汤圆的习俗,就是取其圆满甜蜜之意。
符曾《上元竹枝词》:“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现在的汤圆。
总之,节日就是为了快乐与祈富将来,因为幸福与快乐才是人生应有的样子!
祝所有人“元宵节”快乐!并由此而一直幸福和快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