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钱塘江观潮活动。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描述的是中秋节的哪种民间活动?“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描述的是中秋节的哪种民间活动?
A.吃月饼B.观潮
C.赏月D.燃灯
正确答案:B
出自:
《中秋夜观潮》苏东坡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说明:
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中秋盛况空前。中秋节的观潮习俗由来已久,汉代张数较多的《七发》大赋中有一段相当精辟的记载。汉以后中秋节的观潮风更加盛行。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本书所写的观潮盛况,标志着宋代中秋节观潮达到了空前的绝后高峰。
简介: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游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是中国许多民族和汉字文化圈国家流行的传统文化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赏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喝桂花酒的习惯,至今仍历久弥新。中秋节是月圆人圆,思念家乡,思念家人,祈求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传统活动有: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就有“秋暮夕月”的记载,意为拜月之神,此时将举行寒月佳节,设置香案。每到周末,中秋之夜都会迎来寒冷,赏月。设置大香典,摆放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供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西瓜切得像莲花一样。月下,月亮神像放在月亮方向,红烛燃烧,全家人轮流拜月,主妇切团圆月饼。剪的人要事先算好全家有几口人,家里人也好,外地人也好,都要算在一起。切得多也不能切得少。大小必须一样。在少数民族中,祭祀月的风俗也同样盛行。
燃灯
中秋之夜,有关灯助月色的风俗。至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叠塔点灯的风俗。江南一带有制作灯船的风俗。近代中秋节的燃灯俗套更为盛行。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写道:“广东张灯最为盛行,各家在过节前十几天都用竹竿插灯笼。制作水果、鸟兽、鱼虫的形状、“庆祝中秋”等文字,贴彩纸画各种颜色。中秋夜灯的内燃蜡烛用绳子系在竹竿上,高度立在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堆成字形或各种形状,挂在房子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纵中秋”。富贵人家挂的灯,高得数不清,全家在灯下聚首欢乐饮酒,一般人竖旗杆、灯笼两盏,自娱自乐。全城的灯光充满了琉璃的世界。”自古以来中秋节的点灯习俗似乎仅次于元宵节。
猜谜
中秋月圆之夜,公共场所挂着很多灯笼,人们聚集在一起猜灯笼上的谜语。这是很多年轻男女喜欢的活动,同时这些活动也出现了爱情佳话,中秋猜谜也成了男女恋爱的方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称“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节月饼香甜”。月饼一词来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当时只是点心食品。之后,人们逐渐把赏月和月饼联系起来,意味着家人团聚,寄托思念。月饼也是中秋节朋友之间沟通感情的重要礼物。
观赏桂花,喝桂花酒
中秋节吃月饼赏桂花,多吃桂花做的各种食品,以点心和糖果最多。中秋之夜,赏月赏钱、闻桂花树、喝桂花蜜酒,庆祝一家甜蜜蜜,已成为节日的美好乐趣。到了现代,人们经常用葡萄酒来代替。
焚香
江苏秋夜烧香。香斗周围贴着绸子,画着月宫的景色。也有用线香编织的香斗,上面插着扎了纸的魁星和彩色旌旗。上海民间也有烧香斗的习俗。
拜祖
广东省潮汕地区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下午,每个大厅都摆放着台子祭奠,摆放着祖先的神主牌,供奉着各种供品。祭祀结束后,把供品一件一件地烹饪,和家人一起吃豪华的晚餐。
龙舞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风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日晚上开始,铜锣湾大坑地区连续三晚举行盛大的龙舞。龙长达70米以上,用珍珠草做成32节龙身,刺满长寿的香味。盛会之夜,在这个区的大街小巷,灯光和鼓乐下,龙珠熙来攘去,热闹非凡。
闻香
闻香是古代流传在台地区的中秋习俗。从前想得到佳人的少女,先在家在神仙面前烧香礼拜,诉说心事,请神仙指示闻香的方向,按指示把路上不小心或偷听的第一句话记在心里,回家后扔草莓,占卜例如,卜占了一生的大事,但听到的话是吃甜面包、花、月圆,表示吉兆,喜事将至。
玩兔爷
兔爷大约在明末流行于北京一带。明人纪坤(约一九六三六年前后在世(《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泥抡兔形,衣冠如人,儿女多与之祭拜。”到了清朝,兔爷的功能从祭祀月变成了孩子的中秋节玩具。兔爷是泥做的,兔头人,披着甲胄,插着背旗保护,脸上贴着金泥,身上彩绘,坐着、站着、杵着、骑着兽,竖起两只大耳朵,亦庄也很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