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中了进士后,本以为能够大展宏图,谁知刚入仕不久,就遇到很多麻烦。于是他自请外任,便离开京城来到杭州。在杭州的那段时间,苏轼暂时忘记了很多烦心事,也打算从此以后就在这人间天堂安家过日子。可是不久后,一纸调令就把他打发到密州。下面介绍苏轼的一首蝶恋花,开篇就勾人心弦,尾句更寓意深远。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宋代: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此词作于公元熙宁八年,当时38岁的苏轼在密州当知府。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两地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的各自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杭州细雨湿润、物产丰富,更是人杰地灵、底蕴深厚,苏轼不知不觉地就在此度过了三个春秋。他早已把这里当成第二个故乡,不仅习惯了此地的风俗习惯和气候特点,也结交了很多儒释道各界朋友。而密州就是现在的山东诸城,不仅没有杭州的繁华和富庶,而且当地大灾之后人烟稀少,苏轼初来乍到,更觉诸多不便。
此时苏轼的妻妾王弗和王闰之都已去世,身边只有侍女王朝云始终与他朝夕相伴。朝云虽然只是侍女,却尽着妻子的责任,随他起起伏伏,吃苦受累,却从无怨言。苏轼来到密州,心却在杭州,十分惦记家人,也无限怀念过去。
词文先从杭州写起,“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钱塘是杭州的代称,首句就勾人心弦,元宵节灯火辉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而明月如霜,则点出良辰美景,引得男女老少都竞相出门赏灯游玩,全城上下热闹非凡,不愧为“照见人如画”。
街市上游人如织,官宦人家更是“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公子王孙觥筹交错、红粉佳人笙歌乐舞,富贵人家极尽奢侈和排场,帐底吹出阵阵的麝香,马蹄声声,却无半点尘土。简单的几句话,就勾勒出杭州城上元节时的繁奢情景,也为下文做好铺垫。
苏轼来到密州就正好遇到元宵佳节,他在街上看灯观月,感觉却完全不同。下片开始描写密州的佳节,过片起句就有点惆怅,“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不仅密州的寂寞之感与钱塘灯火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又添一个“老字”,充满了失意和落寞之情。
密州的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诗人感觉他们都老了,其实是两地风俗习惯不同,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各异。三年杭州的生活体验,与密州的初来乍到,苏轼顿时觉得恍如隔世,更加怀念曾经的美好与亲情。
最后两句更将词人的心情充分彰显出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灯火稀少、霜露寒冷,暮云低垂、昏昏欲雪。霜露与昏云的意象并用,表达出环境的空旷苍凉,更让作者感到此地的人情冷暖。因为环境变化,让词人内心寂寞;而这种强烈的孤独感,又反过来加深了词人对寒冷氛围的忧虑。
元宵佳节,词人随性闲行,本以为可以像往常那样欣赏到万家灯火,也能聆听悦耳的笙歌,领略优美的舞蹈,可是耳闻目睹的都让他非常失望,才有“寂寞山城人老也”之叹。
究其原因,密州多年来蝗旱不断、民不聊生,地方百姓在上元节都去祭祀,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更盼望有一位好知府。苏轼虽然没有透露这些,却他的神情一定非常凝重。
作者最后的一句话语短情长,寓意深远,“昏昏雪意云垂野”。苏轼心中既有不安,又有期盼,他希望自己在密州可以有一个好的开始,也真心地祝愿密州百姓来年瑞雪兆丰年,家家户户可以过个吉祥如意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