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泸州有个地名叫灯杆山。我相信老城区的人还是知道的人多。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它曾经立着高大的灯杆。这个灯杆不是现代的电杆霓虹灯。它是古代的一种传统习俗留存下来的。
泸州灯杆山正是因此而命名的。当然泸州在过去崇信神权的时代,这样的灯杆基本随处可见。今天你大约要去乡镇的一些庙宇才能看到。
而这些习俗跟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有关,就是元宵节即上元节,中元节即*节,下元节即十月十五。
所以,正月十五中国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国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国称下元节,祭祀祖先。这些节日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上元九炁赐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肠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下元日,由此而来。
那么古人在这些节日都会进行点灯仪式,包括点天灯,放河灯,以及孔明灯。
今天因为安全和环保的问题,放河灯和孔明灯都被禁止了。唯独这个灯杆上点天灯其实值得保留。
根据地方方志记载:“正月八日之后,各祠庙皆燃火树,各门首皆点红灯,谓之天灯,寓人寿年丰之意。兼仿古人礼鸣金执铤,以驱瘟疫,谓之狮灯场市。”这种在唐宋年间兴起的玩灯,阵势甚为壮观,灯彩甚为绚丽,较之京城大邑亦毫不逊色,其做派可见一斑。
过去,泸州城内三山九庙不出城,基本上每处庙宇都有点天灯的习俗,但是不是正月十五才开始,而是初八开始。
据说,当时的人们信奉五皇,认为他们可保六畜兴旺,镇宅驱妖,老百姓笃信此道,香火鼎盛。
过去,从正月初八起,许多城区和乡镇的庙内就会竖灯杆,高达五六丈。点红灯三十六盏,通宵不灭。
点灯所需之菜油,均为善男信女所捐,视捐油之多寡确定燃灯时间长短,可持续点亮一个月。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祭祀活动达到高潮。入夜,烟火璀璨,鞭炮齐鸣,灯下狮灯、龙灯翻滚,花灯表演通宵达旦,吸引数万民众前去玩耍和观赏。
今天,沽酒客去乡镇的一些老庙宇还能看到,但是也有点灯的,不过相当小众,基本消失了。
我们抛开迷信的因素,其实它更多是一种民俗文化和民间集体记忆的延续,过节应该有过节的样子,我们排除了那些安全隐患,还是应该保留一些应有的节目。只是今天这个习俗在泸州是基本上看不到了。
也许川南其他城市还有保留的,但是毕竟不在此地,我们老说年味淡了,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真的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其实有些东西可以继续传承,还能生出很多商业需求来,各位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