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传统佳节——元宵节,宁波人当然少不了来上一碗地道的猪油白糖黑芝麻汤团了。宁波依山靠海,自古至今,饮食文化渊远流长。既世代传承,又与时俱进;既去次留精,又不断更新。虽然宁波汤圆驰名中外,但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所创作与品尝的味道和叫法自然不同,酸甜苦辣咸,各有持色。
除了汤圆,酒酿圆子、汤果也是宁波人熟悉的“圆子”。那么,除了这些熟悉的圆子,还有其他的圆子美食吗?答案当然是有的。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对宁波人来说比较陌生的4种特色“圆子”美食,祝大家元宵节团圆幸福。
01、糯米饭圆子
北方人称的丸子,在南方叫圆子,有团圆和圆满之意。很多地方到了每年的年底,家家户户必然要炸上几锅,以示年庆团圆。也成为正月拜年时,酒桌上的垫肚之物。
炸糯米饭圆子需要先煮上几升糯米饭,饭熟后盛在大盆中稍冷片刻。并准备一碗左右的山粉,将姜、蒜剁碎。至糯米饭不烫手时,将这些佐料撒入盆中,用双手翻动搋揉至均匀时,将手洗净开始搓圆子了。若没有大的案板,用两板凳架一簸箕,用潮抹布擦净风干,撒层山粉,搓好的圆子放在簸箕里摆上一层。同时往锅中倒油电灶。
待油烧沸时,香味四散。圆子便可以下锅了,刚入锅的圆子与滚油相遇,哧哧嗞嗞,响声不断,油更沸腾。并用锅铲子将圆子在滚油中不断翻动,以防炸焦。一会儿功夫,白色的胚子在滚油中逐渐放*变深。头一锅若不识成色,可用筷子夹开一丸,看看中间的炸制程度。如果熟透,即用笊篱捞起,用大一点的玩具装好,置于灶庙或堂心大桌子上,添上筷子,先招待已故的老祖宗尝鲜,小孩子们纵然垂诞欲滴,也不敢得罪祖宗去分一杯羹,因为太忌讳祖宗那无形的大手,会关爱晚生后辈,不露痕迹的抚摸会让你头痛无比。对美食只能馋而远之,强咽口水。
晚辈品尝要到第二锅出锅,且稍等片刻,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情景雷同。不要饿都巴心的,小孩子总想伸手跃跃欲试,大人怒目圆瞪,大声制止:“一副馋样,都是五八年饿死*投胎的。”待大人尝试无误后,一锅圆子就被小孩子们三下五除二了,从开始边吃边吹到狼吞虎咽,甚至吃撑。也有在外闹脚邻居,闻香而至,蹭上几个热乎的毛圆子,遇到家里还没有炸的,主人还让他捧上几个,或者用碗装上,带回去给家人尝尝。
02、元霄
也是圆子的一种,和团圆不同的是。元宵不是包出来的,而是“摇”出来的。糯米用人工磨成米糊。通过通风晾晒,将米糊中的水分给吸收掉一部分。如果天气好,还要晒干一部分,保存好留着以后食用。
馅是芝麻粉子,用炒好的炒米和炒熟的芝麻合在一起,用小石臼捣制而成,也有用纯芝麻捣制的粉子,在捣的时候甭提有多香了。装馅时将胚子捏成碗状,芝麻粉还要加糖拌匀,每个里挑一勺就行,然后将上口封好搓圆,也有封得不合格的,下锅后露馅了。
03、小麦圆子
小麦做法挺多,小麦糊,下疙瘩汤,发粑,扯面,绞面,擀切面……最上等的美食就是炸圆子。
小麦圆子不用搓,和粉时加入发粉和糖精,还要饧一下。待油烧沸,用手抓,一个一个放入锅,或用汤匙挽,放进锅里的疙瘩不拘一格,形态各异,但也叫成圆子。
04、山粉圆子
山粉圆子,是将山粉用冷水和成糊状偏稀点,倒香油抹锅,灶下点火。至油嗞时,将糊状物倒入锅中,然后用锅铲子将锅底的山粉糊快速地往锅四周赶,赶着赶着,白色的山粉变成了近酱色。这时用锅铲子沿锅四周往中间铲,铲得差不多的时候,用锅铲子将其托起,给它翻一下身,弄个底朝天。花上少许时间,一锅山粉圆子就好了。
也有人喜欢厚一点的,粉和得稠些,下锅后往四周摊慢一点,就形成厚墩墩的那种。摊好后起锅放在砧板上折叠,用刀切成块状。配上姜蒜等作料,最主要的还是红烧肉或较多的猪油,加水烩入锅中,烧沸即可。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新型圆子不断涌入市场,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但传统的圆子也没有被淘汰,那是因为它们已经在人们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饱含有地方与节日的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