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李白临终前的一首绝唱,虽然凄凉悲伤,却荡
TUhjnbcbe - 2022/10/12 20:13:00

元宵节刚过的一天,春寒料峭,在大唐的江油市青莲乡,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划破了夜空。这家的男主人、都尉李客早已焦急万分,赶紧接过这个襁褓中的婴儿仔细端详,只见这个孩子眉清目秀、器宇不凡,父亲立刻大叫,快拿酒来。

仆人忙不迭地去取来一坛陈年好酒,父亲自己先大口喝了一碗,又用手指沾了一点酒喂给孩子,这个男婴立刻停止了哭泣,砸吧着嘴唇,两眼炯炯有神地盯着眼前这位陌生男子。这个婴儿就是李白,一个影响中国几千年文学史的孩子,从此大唐的诗词文化开始改写。

小李五岁开始启蒙,十五岁时不仅写了很多诗,还练就了一身的好武艺,李白的剑术造诣非同一般,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剑术自通达”,而且还非常自信,“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当时的大唐,裴旻的剑术第一,但李白剑术之高却仅位于其下。

十五岁的李白还喜欢纵横术,为此还特地拜纵横家赵蕤为师,后来他又接触了道德经,读了庄子的《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李白一口气兴奋地读完,也跃跃欲试地写了一篇《大鹏赋》。

庄子描绘的大鹏形象启迪了他的思维,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李白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大鹏鸟,“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后来李白在长安,*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奋飞。

晚年的李白因在帝位之争中站错了队而入狱,接着他又被贬谪流放到了夜郎,直到新皇帝大赦天下。可是被赦免之后他依然高兴地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六十一岁那年,李白终于扛不住了,临终时他写下了自己一生的绝唱:

临终歌唐代: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注释:

1、八裔:八方荒原之地。馀风:遗风。

2、扶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古代把太阳作为君主的象征,这里游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边。挂:喻腐朽势力阻挠。左袂,即左袖。

3、得:知大鹏夭折半空。“仲尼”句:此处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异兽,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非常难受。

在李白的眼里,大鹏是一个具有浪漫色彩、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把它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化身,甚至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大鹏。现在他觉得这只大鹏已经不能再飞了,就为它唱一曲悲壮的临终歌。

诗歌的头两句概括了李白的生平,他在长安受到挫折,飞到半空伤了翅膀。但大鹏虽然中天摧折,遗风仍然可以激荡千秋万世,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会给后世的人们以巨大的影响。

孔子已经死了,谁也不会像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李白深信后人对此将无限惋惜,同时也慨叹当世没有知音,如同杜甫总结李白一生,“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首诗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回顾与总结自己一生时,诗人流露出对人生无比的眷念,以及怀才不遇的深沉惋惜。“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千百年来李白一直代表着至高形式的浪漫,他狂放不羁,他的诗歌也雄奇飘逸,感谢中华大地曾经飘过这样一位仙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白临终前的一首绝唱,虽然凄凉悲伤,却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