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历史(九)主食元宵和粽子
聊两个时令食品,元宵和粽子。当然现在生活好了随时都有。
先说元宵,古代叫浮圆子,也叫汤团。现在南北方的重大分歧在于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那到底什么差别呢。不知道多少人见过这两种食品的做法,“苏果”倒是亲眼见过,但没动过手:元宵是滚出来的,汤圆是包出来的。
元宵是晃出来的不知大家能不能想象出来,做元宵,是把馅馅是切成小块的固体,先蘸上水,放在容器里,撒上糯米粉,晃动容器让馅滚动起来,慢慢的就沾上糯米粉。如果太干,可能中间还会蘸水,慢慢地沾满糯米粉后就变成的圆形。所以元宵是没有口没有缝的。汤圆就不一样了,汤圆的做法有点像包饺子,是把糯米面和好压成皮,然后把馅放里面包好。
汤圆有缝的元宵或者汤圆,作为正月十五上元节的必备食品,始于宋代。南宋的周必大(南宋著名*治家、文学家,宋高宗赵构时代当上的官)写的《平园续稿》中有记载。上元节就是现在的元宵节,在宋代是重大节日,《水浒传》里就有三回涉及元宵节的故事。
第一个是《水浒传》第三十三回,在清风寨,小李广花荣跟宋江出事那回,宋江看灯,刘知寨夫人指他为贼人,结果入狱,引出后来的大闹清风寨;
第二个是六十二回,水泊梁山攻打北京大名府,故事里面说了大名府的元宵节的景色;
第三次就是第七十二回,宋江到东京汴梁,走裙带路线,通过李师师求招安的时候。宋江带着李逵去看到了东京汴梁的元宵节盛景。
央视版《水浒》的李师师这三回都描写了当地上元节的极为热闹的景象,可以找出《水浒传》补习一下。
粽子有名是因为我们说这是用来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食物。这个说法很重要,往小处讲它给我们带来了端午节假期,往大了讲这是我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不以放假来表示重视,端午节就得被高丽人抢走了,他们满脑子在想全世界都是他们韩国的。
屈原粽子古称“角黍(shǔ)”,春秋时代就有了,实际上跟屈原没什么关系。粽子最早是用菰(gū)叶,现在叫茭白的叶子包黍米成牛角状,里面有枣,糖,栗子或者肉等等。
黍米,就是*米,很有黏性,我们之前说的五谷之一,《诗经》讲:“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粽子在端午和夏至这两个节气吃都行,西晋的周处写的《风土记》里有明确记载: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日啖之。
从唐代开始,各种种类的粽子花样繁多,各种馅多了去了。以至于大诗人苏东坡的诗:“不独盘中见卢橘,时於粽里得杨梅。”别说什么韭菜馅月饼的暗黑料理了,宋朝人就已经“潮”到在粽子里面搁杨梅了。
枣是经典粽子馅的组成部分宋元时期包粽子的材料也出现了箬(ruò)叶,到明清开始有了苇叶。苇叶多见于北方,而箬叶是南方箬竹的叶子,箬竹常用来编东西。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应该听过,唐代张志和写的,脍炙人口。
关于粽子,还可参见传统相声《文武双全》,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刚及其搭档相声皇后于大妈版的最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