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老百姓玩得开心,吃得也别致,元宵—元宵节的一种独特的风味小吃,使人们一饱口福,齿颊留香。
元宵,是用糯米粉制作的食品,旧时曾称做“圆子”“糖圆”“团子”“汤圆”等。它作为正月十五的节庆食品,其来源除了我们前面所讲的东方朔设计让宫女元宵做汤圆敬奉火神外,还有一则更早的传说。
据说,楚昭王复国归途中泛舟长江,见江面上漂着个浮物,色白微*,船工捞起来献给楚昭王。昭王食之,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鲜美。楚昭王于是令人以山楂为馅仿制供臣民食用,以庆祝家国团圆。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后世相沿成习。
元宵节吃汤圆。其风俗大行于宋代。宋人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中有“元宵煮浮元子,前辈似未曾赋此”之说;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则记载:“煮糯为丸,糖水为汤,谓之圆子。”
后来,元宵又称为“汤元”,清代李调元的诗句“风雨夜祭人散尽,孤灯又唤卖汤元”即是指此。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忌讳“元宵”(谐音“袁消”),于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这味小吃的名称,几经变易,才被固定下来。
元宵风味甜美,很受人们青眯,在宋代,被视为珍贵的食品。宋代诗人姜白石有诗赞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就是指汤圆。
清代文学家孔尚任的一首《竹枝词》: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今日携钱忍饥归,便门不及前门路。诗句写忍饥挨饿买元宵解馋的情景,由此可窥见当时京师元宵畅销的史实。
元宵是用水磨糯米粉做成的球形食品,分为实心的和带馅的两种。馅有甜咸酸辣之分。而以肉馅、豆沙、白糖、芝麻、果仁组成的五味汤圆,象征五福临门。
老百姓用芥、葱、韭、蒜、姜五种辛味为馅制作的菜馅汤圆,称为五辛汤圆,寓意勤劳、长久、向上的祈求。宁波汤圆以其馅料闻名,选用板油、芝麻、白糖、桂花,另外还配一点金橘饼制成。
如今,黑芝麻馅也很受欢迎,因为芝麻味甘,性平,有补血、润肠、生津、通乳、养发的功效,符合现在健康饮食的新风尚。
汤圆制作简单,却有一些讲究,其具体制作方法有二:一是将糯米用水浸泡后磨成浆,盛在布袋里将水滤下,然后将浆块搓捏成汤圆,这叫做“澄浆汤圆”。
二是将糯米磨成粉,将做好的馅粒,一颗颗放在箩筐中的干糯米粉上,摇动箩筐使馅粒滚来滚去而蘸上糯米粉,捞起蘸水,再下筐摇滚,馅粒便层层地裹上了厚厚的糯米粉,这叫做“下汤圆”。
汤圆虽然风味各异、做法不同,但都含有团团圆圆、和睦幸福的象征意义。在闽南泉州,老百姓们都会哼一首名为《元宵圆》的歌:“花瓷碗,元宵丸,久别的亲人情意长……同胞最知味中味,它象征团圆定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