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元宵节正月十五夜观灯
TUhjnbcbe - 2022/2/22 19:33:00

TheLanternFestival

以灯笼传递思念,以灯笼寄托心愿。这一捧绵延千年的火光,见证了古往今来百代人团圆的渴望,成为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手艺人的发展,灯笼发展出了不同的种类,也传递着多样的文化内涵。

“灯笼一样薄腊纸,莹如云母含清光”,房梁上高高悬起的灯笼点亮了人们回家的路,引着千家万户走入团团圆圆。

元宵已至,让我们一同走入这如昼灯市,探寻它的动人故事。

相传,灯笼最早诞生于西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闻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礼俗,就下令这天晚上在皇宫点灯礼佛,并命令士族和庶民都来效仿。这种礼佛的习俗逐渐发展为元宵节这个盛大的节日,并从宫廷传播到民间。到了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寓意“彩龙兆祥,民富国强”,元宵节扎花灯的风气由此流传开来。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三个有趣的传说。

传说一

在很久以前,有许多凶兽经常伤害人和牲畜,民众不堪其扰,组织去狩猎这些凶兽。恰好那时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被愤怒的猎人误杀。天帝震怒之下,命令天兵正月十五时去人间放火,以惩罚他们的罪行。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让无辜的百姓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告诉人们这个消息。一个聪明人想出了办法,他让大家每年正月十五在门口挂上灯笼,这样一来,天帝就会看到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火焰燃烧所致,从而作罢,而这个计策果然取得了成功。从那以后,家家户户都会在正月十五挂起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说二

清代雍正年间有一老汉,心灵手巧,善于造物,有一套做灯笼的手艺。逢年过节,他总会做几对灯笼挂在自家门前,看着既喜庆又热闹,让街坊邻居艳羡不已。有一年老汉做了几对灯笼拿到集市上卖,恰巧被路过的县太爷看上了,县太爷喜欢这做工精致的灯笼,便全部买了下来,挂在府邸供人观赏。这年又到了向皇帝进贡的时期,县太爷不知要送给皇帝什么东西,冥思苦想之际,有人指点他不如献上几对灯笼。果然,皇帝龙颜大悦,重赏了这位县太爷,并在皇宫内外都挂上了大红灯笼。由于这灯笼是作为贡品被呈上去的,因此取名为“贡灯”,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为“宫”字,就成了“宫灯”。

传说三

姜子牙封神之后,由于没有给自己神职,所以只能在众位神仙出游时替班。而每到大年三十众神归位后,姜子牙无处可去,只好在人间游荡。百姓们看他可怜就在高杆上挂上一盏灯为他照明,久而久之,这种挂在高杆上的灯就成了灯笼。

沿

“正月十五闹花灯,五月端午挂红灯,六月无风放天灯,七月十五莲花灯,八月十五玉兔灯,九九重阳孔明灯。”

中国的灯笼是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其中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灯笼不仅仅可以用来照明,更是一种喜庆的象征。人们在婚礼上挂宫灯,寓意婚姻美满;在屋檐下和客厅中挂伞灯,寓意人丁兴旺。而端午节赛龙舟时,也往往要在舟前挂上灯笼,预祝比赛顺利。

灯笼最知名、最广泛的应用还是元宵节的花灯了。元宵观灯起源于汉朝初年,盛行于唐开元年间。明朱元璋定都南京时,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只,永乐朝在午门大立灯柱,又在华门外设“灯市”,使得北京至今仍有名为“灯市口”的街道。而在如今复兴传统文化的浪潮中,灯笼又重新回到中国人的视线中。

传承中的灯笼是与时俱进的。在古时,灯笼多是由纸、竹等材料制成的,而现在则多由布、塑胶、铁线等材料制成。但是不论外观怎样变化,灯笼美好的寓意都是不变的。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这个习俗虽然现在已经消失,但人们依然习惯在元宵节提灯笼走亲访友,来表达对亲人的祝愿。

在中国人眼中,灯笼有“鸿运当头”的吉祥寓意。中国人讲究好事成双、福禄双全,因此在挂灯笼时,一般都要挂偶数个,而且讲究对称,要挂在大门两旁,还讲究挂南不挂北等。除此之外,每年春节挂灯笼时,讲究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继续挂,因此古人往往让旧灯笼相互碰撞,使其着火来摧毁。

灯笼象征阖家团圆、幸福美满、事业兴旺、来年生活红红火火,是人们眼中光明、圆满、富贵等美好寓意的承载。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区,往往一年四季都悬挂着灯笼。小小的灯笼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还牵连着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心。它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团圆与幸福,这一象征意义也常见于各类影视作品中。古时女子有放水灯、孔明灯祈求爱情的传统习俗。电视剧《甄嬛传》中,宫女们就是在宫廷的小河中放水灯,祈求能够早日出宫,寻觅如意郎君。水灯寄托了少女们的期待,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正月十五元宵节赏灯的情节也经常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出现。编剧们喜欢把男女主角的第一次见面安排在元宵节的灯会上,花灯也成为传情的媒介。李少红导演的《大明宫词》,小太平公主与薛绍便是相遇在上元灯节的人海中,在灯花如昼的街道上一见倾心。

灯笼也象征着国泰民安。电视剧《开创盛世》中,灯笼这个物象被导演充分利用。在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隋朝最后一个元宵节,隋炀帝的女儿在街头偶遇正在射灯笼的李世民,两人因“射灯笼”产生冲突。这位公主认为“灯笼”象征着隋朝的光明和富强,李世民射落了灯笼,也就射落了大隋的辉煌。同样,剧中最后一个场景是贞观四年灯火通明的元宵节。长安城被灯笼照得璀璨,象征着大唐的繁荣与强盛。(参考肖雅静.影视作品中灯笼文化传播研究[J].东南传播,(07):60-62.)

最引人遐思的灯笼,还要数元宵节的花灯。花灯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

泉州花灯

泉州的“灯节”始于唐朝。唐玄宗开元年间(—年),每逢上元都要放灯三夜(农历十三至十五)。唐僖宗时,左仆射傅实奉旨南下驻于泉州丰州,将闹花灯习俗也带到泉州。此后,每年正月十五,家家张灯结彩,街道宛如灯河,男女老少争相观灯,歌舞升平,通宵达旦。

宋代,泉州的“灯节”发展到顶峰,花灯之盛,冠绝天下,形成“上品花灯”,有“春光结胜百花芳,元夕分华盛泉唐”之说。特别是南宋时在泉州设南外宗正司,管理多名来泉州定居的皇室宗亲。他们仿照临安大放花灯,上元的活动热闹壮观。甚至连京城杭州点灯都委托泉州府尹、南安知县雇工精制。

清末《温陵岁时记》记载:“上元灯——市人制灯出沽,或以五色纸,或以料丝,或扎稻草,作花草人物虫鱼,燃以宝炬,惟妙惟肖,俗名古灯。恒于府治西畔双门前作灯市……”

北京花灯

北京的宫灯很有名气,制作工艺高超,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欣赏价值。宫灯的历史悠久,每到民间上元灯节时,千家万户张灯结彩,真是灯市千光照,花焰万枝开,宫灯尤为引人注目。

羊灯是北京的传统灯品,用竹篾扎羊形骨架,外糊多层白绵纸穗,如缕缕羊毛;羊头与其项间相连处有活动关节,腹燃烛火,羊头会频频摆动,颇为生动。

吉利灯为民间艺人借果名之音谐“吉利”,据其形状取其神似,以纸板做成颇为洗练夸张的多角灯。民间这种借谐音,取祈福辟邪之意的艺术形象还有很多。

福州花灯

福州花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福州就成为全国盛行花灯活动的十大城市之一。每当元宵之际,民间制灯、买灯、赏灯、送灯尤为活跃。南宋时,在杭州举行的全国灯赛中,福州、苏州花灯被评为上品,蜚声海内。周密在《武林旧事》一书中记载,福州进贡京城的花灯,“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据分析,当时制灯用的“白玉”,实际上是由寿山石切薄后磨制而成。

自贡花灯

四川花灯数自贡的花灯名气大。自贡灯会堪称历史悠久。南宋淳熙年(公元年)正在荣州(今四川荣县)做县令的大诗人陆游就留下“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的诗句。

最初自贡地区的各种灯节活动,一般是由各类祠庙主办的。每逢节气,这些祠庙便要点红灯,元宵节还要放鞭炮、燃烟火。善男信女纷纷到这些庙宇去捐菜油、看热闹,求神赐福祛邪。在清末时有资料统计,自贡地区的祠庙竟有处,其中有始建于唐代的荣县大佛禅寺,建于明朝的富顺县圣果寺、赖雅庙、灵应寺等。可见自贡民间的灯节活动分布面之广,风情之盛。

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自贡灯会最为显著的艺术特色。它做到了形、色、声、光、动的统一,成为了现代彩灯的代表。

秦淮花灯

江苏秦淮灯火甲天下。秦淮河为流经南京城最长的一条河流,河畔的元宵灯会因当年明太祖定都南京时下令大闹花灯,与民同乐,共庆升平而兴盛不衰。

明朝迁都后,灯节的官方色彩渐衰而民间色彩却愈浓。秦淮河支流上的一座著名古石拱桥笪桥素为金陵灯业者聚居之地,故每年灯彩的买卖十分兴旺,据说皇帝也曾微服来此赏灯。

清人甘熙《白下琐言》记述道:“笪桥灯市由来已久,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若彩帛灯,则在评事街迤南一带。五光十色,尤为冠艳。”

夫子庙灯市从笪桥、评事街迁徙而来又后来居上,每年元宵节前后,这里的灯品琳琅满目,有三星、八仙、聚宝盆、花篮、荷花、西瓜、狮子、鲤鱼、蛤蟆和兔子诸色花灯。大灯高过真人,小灯小过蜜蜂,均以简捷粗放、淳朴自然为其特色。

各地灯笼各具特色,但不论是哪个地区的灯笼,都具有喜庆吉祥的寓意,都给当地的新年带来浓浓的年味。

古时,灯笼是过年时家家户户的必需品,制作的材料自然也是取自生活中的物品,灯笼的骨架使用竹条或者木条撑起,表面用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

制作灯笼的方法,大约分三步。

第一步,制作骨架。纸灯笼比较简单的形状是立方体或圆柱体,在制作时,最好选用可以弯曲的竹枝或竹皮搭成框架,衔接的地方用细线绑紧。如果不好找,细长条状的硬纸板和烧烤用的竹签也可以,结实程度和柔韧性会有所欠缺,但摆在室内也是很不错的装潢。

第二步,制作灯身。在文房四宝店买几张白色、红色的普通宣纸或者洒金宣纸,裁成符合灯笼骨架的长宽,就可以自行设计图案了。书法、绘画、剪纸,都可以在小小的灯笼上一展风采。糊好后,还可以用窄条的仿绫纸上下镶边,看起来更为雅致,很像古式的宫灯。如果不太擅长书画,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供参考。用一张薄纸在字帖上描下想要的字样,再将这张薄纸和深红色宣纸重叠在一起,用单刃刀片将字迹挖掉。拿掉薄纸,红宣纸上就出现了镂空的字迹。用白色宣纸做灯身,红宣纸糊在里面,烛光或灯光从镂空处映射出来,效果相当漂亮。

第三步,制作光源。如果放在室内,只需要在灯笼里点一根普通蜡烛;如果想提着出去,最好用灯泡和电池做一个简单电路。也许看起来有一点点粗糙,但在元宵佳节里点上一盏自己手制的灯笼,定会别有一番风味。

TheLanternFestival

现在,人们早已不再把灯笼当作照明工具,但灯笼未曾淡出过我们的生活。它丰富的象征意义以及特殊的历史意义,也使它成为了影视作品中的常客。作为一种民俗元素,灯笼还走出了国门,被越来越多的国外观众所认识和喜爱。

一盏盏灯笼,见证、记录和展现着中国的历史与现状。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灯笼所传递的温情,值得我们去珍视并追寻。

组稿:中文系团委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宵节正月十五夜观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