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
在北方,正月十五既要吃饺子又要吃元宵,寓意团团圆圆。到十五,意味着这个春节就过完了。
在南方,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
据说元宵象征着阖家团圆,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面上。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
元宵节始于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那么,元宵节都有哪些风俗呢?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
吃元宵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3.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
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
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4.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5.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
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6.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最后给大家解答疑惑:汤圆VS元宵
您是否和我一样,一直有一个问题纠结至今呢?汤圆和元宵到底是不是一种呢?其实除了,南北方的叫法不同,它们的制作方法也不同,下面这张图可以让您一目了然。
少数民族的元宵节习俗是怎样的?下面一起来了解了解。
满族元宵节习俗
满族人在正月十五日这天,各家各户都要悬挂各式各样的彩灯,有的地方还要举办冰灯会。在农村,正月十五日晚上,家人要举行验月份的活动。先用荞麦面制成十二盏灯碗,标上十二个月份,第一碗中放一颗豆子,然后放在锅中煮。
豆粒胀大意味着涝,豆粒小的预示干旱,不大不小的表示风调雨顺。此活动表达了满族人民祈盼好收成的美好愿望。
农历正月十五晚上,结婚的女子不许看娘家的灯,儿媳不许看婆家的灯,需去姑、姨家躲避。
正月十六,满族妇女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妇女们结伴在雪地里行走,看谁走得快且不湿鞋。据说这样可去除百疾。
藏族元宵节习俗
藏、回、土、蒙古等少数民族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在青海湟中的塔尔寺举行盛大的灯节
塔尔寺,藏语称“拱本”,是十万佛像之意,相传是为纪念*教创史人宗喀巴所修建。
灯节时,白天,人们兴致勃勃地观赏佛殿和宝塔,夜晚到来时,寺院内点起盏盏酥油灯,彻夜不熄。
灯节期间,还要举行各种娱乐活动,人们戴着千奇百怪的假面具,身穿盔甲和绣花袍,在锣鼓、钹、唢呐等的伴奏下,跳起古老、欢快的舞蹈。
在殿外广场上,还有舞狮、舞龙灯、舞牦牛等表演。
苗族元宵节习俗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在正月十六和八月十六举行占龙坡会。
其主要内容有芦笙赛、踩歌堂、斗马、斗鸡、赛马、舞狮子、对山歌等活动
所有活动中以芦笙赛和斗马最为热闹。
正午各村赛的芦笙队围成圆圈,吹起欢快悠扬的芦笙调,姑娘和小伙子们围绕芦笙跳起欢快的舞来,参加者多时可达千余人,场面十分热烈。
壮族元宵节习俗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壮族在正月十五有踩风车的活动。
踩风车是在木条搭成的风车架上,四人一组,每人分别手握木架,先由着地者用力蹬,四人同时围绕着圆圈转,转到地面者,再用力一蹬,使风车轮旋转不停
在相同的时间内,转得圈数多、姿态美者为胜。
踩风车既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促进身心健康,还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以上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一些习俗,咱们后辈人一定要有所了解,这些都是咱们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和弘扬下去
最后,祝大家元宵节快乐!买健康无添加美食来辰颐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