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百度词条的解释
这是画家书本里的画作《郎骑竹马来》中国很多传统活动,朝代更替、文化扼杀的情况下,在失去传承了之后,将导致无法理解古典文章,连古代的诗词都解释有误了。李白写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两句诗,我理解是说小妹妹还没起床,邻家哥哥已经骑着小竹马来玩,拿着折的青梅在女孩面前晃,逗她玩。后来用成语青梅竹马来比喻从小一起玩耍长大。郎骑的是类似的这种竹马,而不是一根竹竿古代人的院子很大,孩子大多在院子里玩,一个村里也就一两口井,让幼童在井沿上追逐,也是非常小概率事件。在唐代,床虽然指井沿,但同时也能指睡床。这句诗到底怎么翻译和理解?竹马到底是什么?床在这里是指井沿吗?古代的孩子虽然没有电动汽车、电动飞机等名类繁多的各种玩具,但古代孩子也有他们的玩具。古代的重要交通工具就是马,男儿征战报效国家也要骑马,所以孩子们最威风的游戏就是模仿骑马。喜欢马玩具,就像我们现在的孩子喜欢小汽车、小火车、小飞机玩具一样。竹马,就是类似这样的儿童玩具。古代人一样很疼爱孩子,给孩子制作最普遍的玩具就是竹马和木马。可能北方产木头就给孩子用木头做马玩具,南方盛产竹子,就会给孩子用竹子扎马。所以,竹马是孩子在一起玩耍骑的竹马、木马,而不是一根竹竿。后来,木马、竹马就统称竹马了,现在孩子的木马还有塑料做的、毛绒做的。但不是现代发明的玩具,而是从古代幼童玩的竹马演变而来。《长干行》诗中描写的这种生活场景,应该是在上元节最为普遍。现在的上元节,我国各地依然有跳竹马的活动。就是用彩布装饰竹马,假装骑着它前行,一路跳着舞着,和其他表演汇聚一起穿街走巷,是一种全民风靡几千年之久的春节祭春庆祝活动。可见在古代,骑竹马这种活动更是男女老少都参与的活动。李白的诗《长干行》是南京发生的故事(长干指南京),位于南方,当然是用竹子做马玩具了。而且,现在上元节(元宵节)演出的竹马,无论竹子还是木头或者铁丝扎的,都通称为竹马。古代孩子玩的木马,可以说就是我们现在公园里的跳跳马的前身。现在儿童家里玩的接近古代木马玩具也还是有很多的。小时候,我村里一个的小伙伴的爷爷是做纸扎活的手艺人,每年正月十五灯节,就给她做竹马灯。一个小木马,浑身贴满了白纸做的毛,贴上纸剪的眼睛、耳朵,四个马蹄上有四个小木轮,用绳拴着马头,拉着绳,小木马就像一辆木车被拉着走。木马身里面有一个烛台,点了蜡烛,非常好看耀眼。灯节的夜晚,她的竹马灯是村里孩子的各种花灯中最漂亮最特殊的,是我们羡慕的对象。在我们长到十二岁,一个属相轮回,根据习俗,元宵节就不再打灯笼了,就没有再见过她的木马灯。前年春节灯会期间,我在三原县城玩的时候,看到街头有卖木马灯的。大概越是稍偏远一些的地方,传统文化所受的冲击越小,越是容易保留着古老传统。
在甘肃天水一带,现在每到正月十五,一些村里还是给孩子做竹马,上贴满漂亮的各种彩纸装扮,五颜六色的缰绳,孩子们在村里骑来骑去。说是骑竹马,其实是自己坐在小木马上往前跳。我想这应该就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历史记忆活化石。正月十五骑竹马的传统习俗,现在在全国各地基本还都保留,只是玩竹马的人非常少了,甚至都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如今的人,没有见过儿童玩的木马,不知道古代孩子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玩具竹马,就会根据自己狭窄的臆想来解释古诗词。比如,看过《哈利波特》的一代人,从哈利波特骑着扫把得来的灵感,来解释“郎骑竹马来”,甚而编进了书本,就会对传统文化和诗词产生偏离实际的领会和传播。小亭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