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金海
(毕业于原安乡一中初八十班)
编者语:元宵节是我国传统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古人与今人、富人与穷人加上时代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过法,从而印记会有所不同。
儿时元宵节这一天,老家小镇上总会有花灯和歌舞等热闹景象,会有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等传统习俗。儿时的我们,由于家家户户都比较贫穷,家里是不会挂灯结彩,也不会给孩子买灯笼的。家庭过元宵节气氛主要一是吃元宵汤圆,二是比较丰盛的晚餐。这一天,母亲会把过年没有吃完的鸡、鸭、鱼、肉等全部端上桌,等我们兄弟姐妹围坐下来,这时母亲会说:趁热赶紧吃吧。从当时的家境及母亲的话语和眼神里可知,母亲心里还有话没说出来:今天可得把春节招待客人的菜肴全部吃完,要多吃一点,这元宵节一过,除非来了客人,餐桌上再难以见到如此美味的佳肴,取而代之的将是,一日三餐坛子菜及新鲜的茄子萝卜白菜等。因此,昔日丰盛的元宵晚宴似乎就是“最后的晚餐”。
如今,已逾古稀的我们,天天是年、日日是节,早已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除了从电视里能感受到元宵节日热闹的气氛外,节日的感觉淡了许多,家庭里甚至连元宵汤圆都不一定会吃。当然,各种美味佳肴取而代之,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然而,儿时元宵节的一幕幕情景,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让人回味在心、萦绕在梦,温暖而悠长。
金海同学《难忘家乡的元宵节》一文,也定能勾起你对元宵节的回忆吧。
月湖顽童.6.30
难忘家乡的元宵节
作者郝金海
(毕业于原安乡一中初八十班)
今天是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元为始,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过去虽然物质匮乏,但在农村,节日味却盛浓,不仅过年要出正月十五才算过完,更重要的是元宵节,就是农家人,特别是孩子最欢乐的一天。
我在农村时,家乡过元宵节有三大习俗:第一是吃汤圆(元宵)。那时虽是集体所有制,种田靠集体,我们生产队有人,耕地亩,其中水田亩。另有80亩湖田(甩亩不上交公粮),尽管种糯谷产量低,一般每亩仅多斤,但每年生产队都要种几十上百亩糯谷,收获后除上交部分公粮外,分给各家各户以备过年做粑粑和汤圆之需。每到元宵节的前一天,父母会将早已准备好的糯米和粳稻米按6:4的比例拌均匀,若无粳稻米就用籼稻米代替(糯米和籼米的比例则调整为8:2或7:3)用水淘洗干净,然后浸泡3至4小时,晚饭后开始推磨,在磨架下方用一个大木盆盛装磨出来的米浆,一个人推,一个人往磨眼(穴)中舀半勺水加半勺米,推一圈放一勺,如此反复,周而复始。
记得小时候我推磨时,用力过猛,磨耙钓从木耙眼冒出来,推的圆木向上一翘,把我的左眼皮打伤了,母亲用锅底灰给我止住了血。至今这个带黑的伤疤仍在。
推磨完成后先用一块大的土白布四角绑在木架上呈窝状,木架下方同样放一大木盆接过滤下来的水给猪吃。准备工作做好后,再将磨好的米浆倒入窝状的白布内过滤。
元宵节一早就开始做汤圆了,先把过滤好的米浆揉一揉,若干了就稍喷一点水后再揉,先揉成扁状,根据各自的喜好,汤圆内有放肉的,有放黑籽麻浆的,有红枣的,也有什么都不放的。然后再把馅包好,把汤圆搓成圆圆的。汤圆做好后把水烧开,倒进汤圆,煮上约10多分钟,待汤圆浮出水面,再兑少许冷水煮开,熄火起锅,汤圆就煮熟了。爱吃甜的还可放点糖,不过那时肉和糖都是计划供应,要凭票,一般都是红糖。吃着又糯又香的汤圆,味道非淡即甜或咸,而且馅很饱满,好像只要用手指轻轻触碰汤圆皮,它就会露出来似的。一不小心,还会被那热呼呼的馅给烫着了。吃完后,嘴里还蕴含着那芝麻香,肉香时或甜味不时绕过喉咙,时不时跑到鼻子前,真是让人吃过都流连忘返!吃汤圆历史悠久,有好几种传说,但我更相信这种:即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乘船过长江,在江中水面发现一物,形圆色白、内为朱瓤,其味甚美。因不识此为何物,楚昭王便问孔子。孔子告诉他说:“此为萍实,见者为王,当雄天下。”楚昭王食萍实之日,便是正月十五日,为了不忘记雄霸天下的理想,以后每到此日,楚昭王就命手下用面来仿照萍实的模样,制成美味的食品,而这个习俗也就一代代地传了下去。不过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候的元宵节,人们吃的元宵并不是元宵,而是拌了肉和油的粥,到了唐朝的时候,人们吃的是一种形状像是蚕的带馅的面食,这种面食,就已经有了元宵的雏形。直到宋朝的时候,聪明的人们,才开始用糯米粉,加上了果糖做馅。到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了以糯米为主料所做的元宵了。元宵节的第二大习俗是农户家家张灯,燃放鞭炮,元宵这一天,个别家庭条件好的有挂灯笼的,但大多数都在门口挂的是马灯(用铁架支撑玻璃罩,里面燃烧的是煤油),家内则是点的煤油灯盏,不管门口和家内的灯都是整晚不熄火。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不管你走进那一家,都是灯光闪闪。农村一年中,唯有元宵节这一天灯火通明。元宵灯火通明,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这一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宵节最有趣的是赶“毛狗”,每年晚稻收割后,生产队都会摞几摞稻草,以备耕牛作越冬饲料,平时摞的稻草除了牛吃外,任何人是不准动用的。但元宵节这天除外,成群的儿童、少年,甚至有青年到了晚上,把生产队摞上的草一捆一捆的搬下来,每人用稻草捆绑成5至6个小把,用左手夹在穴窝下,带上洋火(火柴),点燃一个后一边向田野跑,一边喊,赶“毛狗”啊!赶“毛狗”啊!燃完一个就接着点燃下一个,一直赶到珊珀湖的湖堤边(我们队距离珊珀湖不到1公里)。一路上遇到荒草,就点火燃烧,到处是流动的火把,火光片片,烟雾缭绕。大人则一边敲打铜锣、铁器或铝盆锑盆等一边喊,赶“毛狗”啊!赶“毛狗”啊!此起彼伏的喊声和着火光,把夜空装点的分外妖娆。赶毛狗的传说来源于土家族。相传在很久以前,土家先人们以为毛狗(有说狼的,有说狐狸的,与狗相似故得此名)聪明伶俐,就把它当做好朋友请到家里做客,可谁知毛狗本性贪婪自私,吃饱喝足后依然不满足,在走的时候还偷走了土家祖先的鸡。在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毛狗乘着人们出去庆祝,一下偷光了寨子里所有的鸡。人们回来后很是愤怒,于是便放了一把火烧了它的老窝。从此村里六畜兴旺,再也没有出现鸡被偷的情况,便有了正月十五“赶毛狗”的风俗。
不过,我们家乡赶毛狗,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主要是为了趋利避害。珊珀湖堤外、澧水大堤外一带芦苇多,是狐狸、*鼠狼极好地藏身地。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我们家来了个不速之客,很像现在的狗,那时吃食堂,人都没饭吃,根本没那家养狗。父亲告诉我那是狼,至于*鼠狼光顾农家就更多了,家中仅养的几只鸡鸭也常被偷走或咬死,农作物病虫害就更猖獗了,特别是煌虫、稻苞虫时发,轻则导致减产,重则失收。农民为了祈求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每年到了元宵节都赶毛狗,赶毛狗自古以来就成了先民们的一种心理寄托从而一代一代而沿袭了下来。岁月是一张单程的车票,已经回不到从前了,农村再也见不到元宵节这这三种欢乐的场面了。仅剩的吃元宵这种习俗,伴随社会的进步,农民也不自己做元宵了,一切都是机械化,元宵做好后送货上门。但元宵节的这三种习俗,特别是赶“毛狗”的那些情趣却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中!现在回想起来竟然是那么的温馨、浪漫,生活气息仍是那么的芬芳!有些事过去了还会再来,而有些事过去了就真的过去了,不能重现,只能怀念。郝金海年2月25日元宵初稿定稿于年6月18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