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元宵节”并非只是正月十五这一天,而是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一共5天。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灯夕”,所以这5天不仅仅是白天热闹,晚上更是灯火通明,遍街彩灯亮如白昼。曾有《上元诗》云: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旧时北京城每逢元宵节热闹非凡,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会涌上街头,在熙熙攘攘的街市中观花灯、猜灯谜、逛店铺、吃小吃,酒肆茶楼挤满了人,绝对堪比现在的十一*金周。元宵节风俗赏灯赏灯的习俗自古有之,皇城内外皆是张灯结彩地。紫禁城内有宫灯,京城各处也有灯市。明朝时元宵夜赏灯多集中在东城的灯市口附近。花灯样式从人物典故到花鸟鱼虫再到梅兰竹菊,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到了清代灯市则遍布了整个北京城,规模最大的有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地安门、鼓楼、正阳门、厂甸。这些地方不仅灯可看,更是商铺云集的地方,可谓赏灯购物两不误,很似现在的步行街。猜灯谜这也是旧时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将各样的字谜写在灯笼之上,供大家猜谜。这里的谜语也是有一定讲究的,要求格式统一,灯谜的结构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即“谜面”、“谜目”和“谜底”。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这灯谜虽属艺文小道,但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没有一定文化素养,还真是很难猜中。而且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更有好事者编成了传统相声名段《猜灯谜》。吃元宵中国人过节永远离不开吃,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冬至的饺子。元宵节自然要吃元宵。京城分南北城,直到现在都讲究南城元宵吃锦芳,北城元宵稻香村。现在元宵馅料有很多种,连榴莲馅儿都不足为奇了。在以前,难得能吃到甜食的老百姓还是最钟爱山楂白糖、白糖桂花、枣泥松仁、豆沙这四种馅儿。除了以上风俗,还有几种风俗现在已经消失了,今天我们也来念叨念叨。烧火判儿所谓“判儿”,是指判官,其内部是一个炉膛,里面装上煤,点上火,判官被烧得浑身通红,火焰从判官的七窍喷冒出来,很是好看,经常引得路人围观。当时最有名的“烧火判儿”是如今平安大街北城的城隍庙。走桥走桥,又称“走百病“,是一种消灾祈福祈求健康的活动。在正月十六夜里,妇女们结伴到街市上,凡有桥的地方,相扶而过,这样就能“消百病”。摸门钉旧时民间有个歌谣: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走桥之后就是“摸门钉”。旧时重男轻女严重,“钉”谐音“丁”,预示家族人丁兴旺。于是路过城门、庙门都要摸一摸城门上的大铜钉,尤其是正阳门上的大铜钉最受妇女们的欢迎。而现如今的北京还能看见门钉的地方也就剩紫禁城了。下次去故宫别忘了也摸一摸讨个吉利吧。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风俗都已经渐渐消失了,但也有很多新的娱乐项目兴起。在衣食无忧的当今似乎年味儿却越来越淡了,大家在匆匆忙忙的生活中,总觉得该停下脚步歇歇,可真到了假期又被各样的电子产品控制着。有时候我们真的该找找家乡的老风俗,为自己忙碌、惶恐的生活找个仪式感,找个归属感。文│童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删*往期回顾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路易森林让艺术走进大众生活让文化无处不在↓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