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之为“元夜”,宵、夕在古代都是“夜”的意思,正月十五又叫做“元宵”“元夕”,因称元宵节、上元节、灯节、元夕节。且元宵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并称三元,与道教的三官信仰有关系,所谓上元节为天官生日,中元节地官生日,下元节水官生日,俗信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其中最为人重视的是上元佳节。元宵节前过节食物早就预备,庆祝的灯彩也在十三夜试灯,就等正月十五夜幕降临的狂欢。现在的人也许已经遗忘,这一晚还有妇女独享的仪式活动。
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起源古老,可能与远古人类对火的崇拜有关,汉时此节还祭祀太一神。东汉佛教传入,统治者倡导上元夜燃灯敬佛,外来宗教又赋予了元宵节新的内涵。随着岁月的变迁,元宵节逐渐由宗教性节日演变成民间庆团圆、求丰收的节庆,其宗教的内容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节日习惯。
东方朔
关于元宵节,至今有许多民间传说,相传汉武帝时,东方朔为帮助宫女元宵与家人团聚,放言说正月十五时火神君派赤衣神女下凡烧长安城,汉武帝忙让东方朔想办法解救,东方朔就对武帝说:听说火神君爱吃汤圆,宫女元宵常做汤圆给皇上吃,皇上可让她十五日做汤圆上供,再让宫中之人混迹满城百姓中避灾,燃烟火、挂灯、放鞭炮,迷惑火君。皇帝依言下旨,元宵也借观灯之名出宫,由于她的花灯写有自己的名字,家人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女儿。
姜夔诗中曾写到元宵看灯、吃汤圆等习俗正月里家中再拮据也要张灯挂彩,照个亮亮堂堂,以为吉祥。而虔诚拜神人家的灯彩则是从七子山上求来,七子山原有三官行宫,正月十五进香之人以小杌插香供烛,一步一拜至山顶,归持灯笼,上衔“三官大帝”四字,红黑相间,悬于门首,云可解厄。时有调皮的孩子三五成群,各执一器,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呼闹元宵……可谓听去有声兼有节,闹来元旦过元宵。城中也有远近知名的灯市,吸引着附近居民赏月观灯,好不热闹,旧俗十三日试灯至十八日始歇,谓之灯市。宋姜白石诗云:“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
灯彩灯谜遍张
唐代,灯节观灯已极为盛行,唐诗人苏味道《观灯》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绘当时京城观灯盛况。宋以后观灯还有猜灯谜的活动,宋周密《武林旧事》云:“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猜灯谜给元宵节观灯增添了无限情趣。清顾禄《清嘉录》说到苏州灯节的灯谜“远近辐辏,连肩挨背,夜夜汗漫。”俗谚有:南壕?子北壕灯,城门洞里轧煞人。可见其热闹程度了。
元宵观灯(李亚萍绘)
灯节必须说灯,苏灯自唐宋以来名闻天下,《武林旧事》记载:“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著色便面也。”那时苏灯已闻名遐迩。自宋以来,吴地元宵观灯成风,乡村民众过年后就急切等待苏州城中花灯上市,可以赶去一饱眼福,宋范成大《灯市行》一诗生动地描绘了此景:“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叠玉千丝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两品争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东风。儿郎种麦荷锄倦,偷闲也向城中看;酒垆博塞杂歌呼,夜夜长如正月半。灾伤不及什之三,岁寒民气如春酣;侬家亦幸荒田少,始觉城中灯市好。”城中此时真是“五夜好春随步暖,一年明月打头圆。”士绅商家皆悬庭院灯,时人称“宅灯”。还有挂灯灶下祈祥,清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悬灯于灶胫,厨下光明,儿童欢笑。至十八夜方止,凡五夜,俗谓之点灶灯。”
《武林旧事》《范石湖集》书影
元宵节的食物
江南的元宵节食物主要有汤圆、油?,均取材于嫦娥奔月的传说,寓意团圆美满。《吴郡岁华纪丽》引《三馀帖》曰:“嫦娥奔月,羿日系思,有童子诣告云:‘正月元夕,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隅,呼夫人名,三夕可降。’如期果然,后世遂有元夕粉团之制。”这种汤圆搓粉为丸,俗称圆子,宋周必大有《元宵浮圆子》诗:“时节三吴重,圆匀万里同。”又有明吴宽《粉丸》诗曰:“净淘细碾玉霏霏,万颗完成素手稀。须上轻圆真易拂,腹中磊块便堪围。不劳刘裕呼方旋,若使陈平食更肥。既饱有人频咳唾,席间往往落珠玑。”还有一种汤圆以豆沙、芝麻为馅,搓粉为圆,水中煮熟。北方的汤圆则称元宵,将馅心做好后放在器皿里摇,让粉均匀占上去成丸,可以汤煮也可以油炸。
《吴郡岁华纪丽》序
江南的一些乡镇还有做油?的习俗,新嫁女儿的人家,这一天都要将油?送到婿家去。至民国时,还衍生出“上灯圆子,落灯面”的说法,但清金孟远在《吴门新竹枝》中却云:“上灯面与落灯圆,灯市萧条月色妍。踏月香街谈笑去,宋仙洲巷烛如椽。”并自注云:“元宵佳节,吴谚有‘上灯吃面,落灯吃圆子’之语。”不知为何?而太湖一带养蚕人家一定要全家吃茧团,以兆蚕茧丰收。《吴郡岁华纪丽》又云:“上元以粉米为茧团,预祝蚕收之盛,或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福。谓之茧卜。”正如宋杨诚斋《茧卜》诗云:“儿女炊玉作茧丝,中藏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
中国的情人节
《吴友如画报》走三桥
在古代,元夕之夜也是有情人相会的日子,可以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平时不能轻易出门,但元宵夜可以出门看灯、走桥。江南还有妇女独有的习俗“走三桥”,俗信具有去病度厄之效。《清嘉录》云:“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不论走三桥的实际效果如何,毕竟对妇女来说求得了一年的心安,更获得了欣赏良辰美景的绝佳机会,也为有情人创造了一个相遇相识的机会。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元宵节相约来年此时再会,岁月漫漫,只能暗暗等待,却往往事与愿违,心上人没有出现,但也有千回百转得再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是怎样的一份悲喜交集啊!
拜紫姑的由来
元宵夜,江南乡间妇女纷纷于月下迎紫姑,而家中男子不得至,构筑了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私密空间。
紫姑俗称坑三姑娘紫姑神,相传是唐时人,姓何名媚,字丽卿,武则天时,寿阳刺史李景害死其丈夫,把何媚纳为侍妾。何媚年轻漂亮,李景的大妇又妒又恨,在正月十五元宵夜,将何媚阴杀于厕中。何媚冤*不散,每当李景如厕,则闻啼哭声。则天知之,封为厕神,俗称紫姑。还有一种说法,紫姑就是戚姑,“紫”与“戚”音近。《月令广义·正月令》云:“唐俗元宵请戚姑之神。盖汉之戚夫人死于厕,故凡请者诣厕请之。”戚夫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妃子,为吕后不容,砍去手足,弃于厕,称“人彘”,后人同情戚夫人的惨死,奉其为厕神。
《吴友如画报》元宵迎紫姑
正月十五夜,妇女束草人厕边或猪栏,口念祝词,感觉掖下草人好像重了,便是神来,设祭酒果,传说她能卜新年蚕桑之事。妇女认为迎紫姑可以“问终岁之休咎”,祭之亦可免除灾愆。清袁景澜诗云:“夜静持箕赛紫姑,红裙私祝向墙隅。占书报答年丰稔,灶婢簪花献酒脯。”
江南乡镇还有烧田角的习俗,又称烧田蚕,以兆新年丰收。大家点燃草把,绕田而行,口中念念有词:“烧烧田角落,收成三石六。”祈祷稻麦大丰收。村里的孩子们吃好汤圆,正好参与烧田角的活动,手拿火把,奔跑在夜晚的田埂上,嬉笑叫喊,借此消食,家中的大人一般也不会阻拦。
“苏州档案”征稿启事
苏州历史、苏州文化、苏式生活……关于苏州,相信你有很多的故事要讲。那就来和我们说说吧,可以是寻找乡愁,追忆历史;也可以是文化杂谈,说古道今……
1.体裁不限,表述清晰,文字简洁,篇幅-字为宜。
2.来稿须为原创作品,文末请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平面媒体发表,敬请说明。(如已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