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两千多年前的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历来重视万事万物的开端,认为好的开端就能带来之后的万事顺遂。这种对美好的期盼其实包藏对生活最质朴、最浓烈的爱。春节,是中国人表达这份爱、开启新征程的仪式,元宵节亦是!
为什么叫“闹”元宵?
连春节,都只说是“过”春节,唯独元宵节,叫“闹”元宵!?
元宵节不就是吃吃汤圆,看看晚会吗?怎么“闹”了,要“闹”哪样?
你可能不知道,在唐代,天一黑,老百姓都得规规矩矩地呆在家里。街上黑灯瞎火的,谁要是在街上乱逛,就有被抓起来的危险,这叫宵禁。
到了元宵节,老百姓的世界就完全不一样啦!“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天上皓月当空、星光灿烂,人间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史料里曾记载唐玄宗时期,皇城前面竖了一个高达二十丈的灯轮,上面挂了五万盏灯!真是蔚为壮观!老百姓出门赏灯、猜灯谜、吃元宵、看表演……人山人海、车马喧嚣、人声鼎沸,就这样尽情欢乐,通宵达旦。
到了宋代,元宵节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上又更上了一层楼。清代的元宵节则又增加了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
所以元宵节堪称古代的狂欢节!而且这狂欢不是一两天的狂欢,是三五天,甚至是长达十天的狂欢!这期间怎一个“闹”字了得!
元宵节是古代的情人节?
七夕是古代的情人节吧?!
NO!NO!NO!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七夕其实是古代妇女穿针引线、祈祷福禄寿的节日!
元宵节才是古代正牌的情人节!
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在《永遇乐·落日熔金》中提道:“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在元宵节,女孩们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名正言顺地出门游玩。她们的一颦一笑、一词一曲,醉了花香,羞了月光,暖了谁的心房!在万民同乐,热闹非凡的大气氛里,一丝丝只属于他与她的小浪漫、小静谧游荡期间,一切是那么的和谐与美好。
为什么小孩要提花灯?
好姥姥,手儿巧。做彩灯,闹元宵。
西瓜灯、小兔灯,金龙戏珠云里飘。
八戒灯,给宝宝,孙悟空,给娇娇。
宝宝乐,娇娇笑,一同鞠躬谢姥姥。
元宵节又称灯节,“灯”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元素。除了照明、装饰、娱乐,小孩提花灯还有重大的意义。过去的私塾一般都把正月十五日作为开课日,当天的重头戏就是“开灯”仪式:学生带一盏灯到私塾,老师点燃后,再提着回家。通过这种仪式,祝福孩子们前途光明、吉祥如意。这种传统后来就演变成小孩元宵节提花灯的习俗。
古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放烟花的?
唐朝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里提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这“火树银花”是烟花吗?唐朝人就有烟花放了吗?
中央民族大学蒙曼老师在《蒙曼品最美唐诗》节目中说道,唐朝时还没有焰火,所谓火树银花,就是一棵由许多灯装饰的树,在灯光照耀下,树如火树,灯如银花。
就“花炮”一词,百度百科做了如下解释:我国是烟花爆竹的故乡。在黑火药问世的隋、唐时期,有人把黑火药装入竹筒,利用火线点然使之爆炸,这就是早期的竹筒爆竹。人们在燃放爆竹时,常发现爆竹顶部有喷火现象,受此启发,制造出了喷花,即早期的烟花。到了宋代,我国烟花爆竹产品的品种繁多,并且具有烟、火、光、声等不同的效果。南宋时期国内已开始举办多种大型烟花晚会,当时的许多烟花爆竹制作技术一直沿用至今。
元宵诗词美不美?
正月十五日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祝大家元宵快乐哟!
编辑
明城发布
来源
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