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里的传统文化趣味
文/王宏亮
元宵佳节到了,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喜吃元宵,欢声笑语里您可曾想起那些有趣的蕴含在“元宵节”里的传统文化轶事?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元宵节是天象历法在人间大地的对应表现而自然形成的。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这个一元复始的夜晚,人间的灯火与天上的繁星连成一片,天上人间遥相呼应、天地通途,可谓天人合一。
相传元宵节起源于道家文化。汉武大帝手下有一位足智多谋、诙谐幽默的大臣叫东方朔。他常常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缓减复杂的*治危机。冬季里的一天,东方朔奉汉武帝之命去御花园折梅,发现雪后的井口有一位宫女要跳井自杀。他救下宫女并询问详情,原来这位叫元宵的宫女自从被选入宫,多年都未曾见过双亲和妹妹,宫门禁闭无法逾越,因此有了寻死的念头。东方朔就想出一条妙计,告诉宫女依计而行。第二天,东方朔就在长安街上摆摊算卦,人们纷纷上门求教。算出的结果却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人们问原因,东方朔写下一帖,说那天会有火君神仙来放火,若解此难,必须让皇上知道此帖。百姓群情激奋,不久就把此帖传到了汉武帝手里。汉武帝深信民意,就找东方朔商量如何避免天火。东方朔于是献计,说火君神爱吃汤圆,宫里叫元宵的宫女做得最好,叫她做来给神吃了,灾难可消。一个人忙不过来,就让她走出宫外教老百姓帮她做。同时,还得下旨,让长安城的所有百姓,家家悬灯户户结彩,红灯之上书写“元宵”二字,让城外的百姓也进城来看灯、吃元宵,老天爷一看京城通红一片,就以为是火君神完成了任务,就可解了此难。汉武帝于是依计下旨,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放灯。长安城内外的百姓于是忙的不亦乐乎,宫女元宵一家人也因此喜得团聚,老百姓吃上了美味可口的汤圆。天火没了,龙颜大悦,汉武帝于是下旨将每年的的正月十五固定为元宵节,汤圆也多了一个雅名叫元宵。元宵节的由来,除了甜蜜,更多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与酸甜苦辣,多了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随着佛法东传,祛恶扬善、感思神明等思想渐入人心。元宵节的燃灯、歌舞笙乐等习俗,寄托了人们祛除邪恶与黑暗、追求真理与光明的心愿。至汉明帝时,为弘扬佛法,令正月十五“燃灯敬佛”。此后,元宵节燃灯的习俗随着佛、道文化的影响历代流传。燃灯也成为人们在新的一年最值得期待的时刻,“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观灯乐行》唐?李商隐);“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清?符曾)。历代文人大家对元宵节的精彩描绘,让我们体会到了那种顺应天道自然、重天敬德、弃恶扬善的传统价值和神传信仰的力量。
宋代陆游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宋朝时有一个州官叫田登,因为“灯”和“登”同音,因此他不许百姓说“灯”,如果遇到“灯”字,只能念“火”。可恰巧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有“放灯”这个习俗,这个田登又偏偏十分得喜欢“放灯”。他贴出告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百姓看了大惊,以为全城放火要有什么灾难了,于是大举出逃。田登听到后傻了眼,马上派出大批人马把百姓们劝回,并告诉百姓说,他说的“放火”,其实就是“放灯”的意思。百姓于是纷纷叹道,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可见,老百姓对亲人团圆、敬天祈福的自然而正常的人性价值是不受任何强权、暴力与谎言的欺诈的,真诚与善良是人在世间的永恒追求。正如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元夕》里所表达的情感:“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在节日的快乐中体悟世事艰辛与忍耐,在美食的甜蜜中回味岁月的沧桑与正道,是人们在内心里对这个节日更深刻的诠释。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它承载着人们对光明与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在这一天里的期许都是共同的、相通的。在疫情的逼迫下,许多人不得不加入了在网络上过元宵节的行列,无论身在何方,心心相通。让我们细细品味元宵节带给我们的那些传统文化中的趣味,不断提升我们的道德品质,摒弃强权意识,构筑人人平等的美好社会,与大自然共同和谐的生活在一起。
作者简介
王宏亮,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硕士研究生。康巴什区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
康秀荣
审核
闫照侠
图片
网络
阅读
知性
品位
温度
康巴什文艺
留下你指尖的温度,这是一个有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