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形成
据史料及民俗传说,秦汉时的方士、道家测算月历时,有“三元”之说:农历正月为上元节(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水官解厄日)。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是“天”“地”“人”三官,三元日恰好是三官大帝(俗称“三界公”)的诞辰。这三神主宰生老病死、命运气数。
天官喜乐,人们为了祈求赐福,故上元节要燃灯,由原本宗教色彩浓厚的求吉、禳灾、辟邪,进一步演变为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我国历代在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又称“灯节”。旧时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届时,不论皇室贵戚还是平民百姓,甚至深闺淑女,均可打破常规,外出观花灯、猜灯谜,出游嬉闹,盛况空前。
关于佛教元宵灯节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元宵节燃灯习俗的形成有重要推动作用。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蔡惜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至此,在祭祀太一神的就说之上,又有了燃灯佛理的意义。
唐代元宵节期间,民间兴起了拔河比赛,并成为元宵节的一项主要娱乐活动。唐代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到了北宋,放灯时间增至五夜,起于正月十四,止于正月十八,灯笼的制作比唐代更豪华,灯会更兴盛。在宋代还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乐趣。
明代灯会从正月初八到十八,整整11天,成为历代最长的灯节,也形成了全民性的节日。到了清代,灯节假日缩短,但盛况不减,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元宵恰与春节相接,清代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清代元宵活动最值得一提的是冰灯。因为满族原本居东北,气候寒冷而冰多,因此有冰灯之俗,满清入主中原后,冰灯也传入中原。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记载,宋朝有一个州官名叫田登,因“灯”与他名字的“登”谐音,因此,在他任州官时,不许身边的人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同音的字,谁要是触犯了这个忌讳,轻则挨板子,重则判刑。因为“触者必怒”,所以吏卒中有许多人因不慎犯禁而被掳笞。为避其名讳,平时全州的人只好称“灯”为“火”。
这一年,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元宵节期间,州城里都要放焰火、点花灯表示庆祝,官府放灯,民间观灯、赏灯,已成为盛大节俗。为此,州府衙门还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但是,这官府告示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忌讳;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在绞尽脑汁后,写告示的官员只能依平时的习惯,把“灯”字改成“火”字。这样,元宵节官府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的告示就写成了“本州照例放火三日”。期初百姓不明就里,尤其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真的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火呢!大家吓得四散逃去,争着离开这是非之地。等他们明白缘由之后,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愤愤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世道!”
这便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由来,后来人们借这一成语,嘲讽抨击那些欺压愚弄百姓而自己却随心所欲做坏事的掌权者。
中国“情人节”古代元宵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平时足不出户的闺阁女子,往往趁此机会与意中人谈情相会,因此,元宵节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辛弃疾著名的《元夕》词生动展现了元宵灯会“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欢声笑语,情人相约未见,望眼欲穿,“踏破铁鞋无觅处”,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送灯习俗
元宵灯节的“灯”与“丁”谐音,因此民间有“送花灯”习俗,寓意求子添丁。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的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花灯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果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吃元宵由来
元宵称为“汤圆”,飘在碗里像一轮明月挂在天际。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以象征团圆吉利
汤圆并非一开始就成为节令食品。唐朝时,元宵节食是面蚕。及至南宋,有所谓“乳糖圆子”出现,这应该是汤圆的前身。南宋周必大所写《元宵煮浮圆子》中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见。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做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清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闻名朝野的美味。据说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便是大名鼎鼎的马家元宵。
传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与“袁消”谐音,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但老百姓不买他的账,“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照样在民间广为流传。
民俗舞龙VS舞狮舞龙,民间又称“耍龙灯”“龙灯舞”,我国传统民族舞蹈形式之一。
古人崇拜龙的本领,认为龙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消灾除病。在以农业为本的古代社会,要想获得农业丰收就必须风调雨顺。因此,每逢喜庆节日,特别是元宵佳节,各地都有舞龙灯的习俗。
古人很久以前就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舞龙最初出现于先民们祭祀祖先、祈求甘霖的仪式上,是继承殷周“祭天”的遗风。汉代龙舞的记载由原始祭祀仪式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唐宋时期,舞龙已是逢年过节常见的娱乐形式。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草傅*,用青木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这就是一种舞龙。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舞狮拜年,又叫舞瑞狮。中国不是狮子的产地,故舞狮应该是舶来品。《汉书·礼乐志》中有“象人”一说,按当时人的解释,“象人”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
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期,佛教大兴,据说佛教中文殊菩萨的坐骑是狮子,随着佛教的流传和影响渐大,狮子逐渐受到民间崇敬。所以,南北朝以后,舞狮在民间日益盛行,到了唐朝,舞狮子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并盛行于宫廷、*旅和民间。宋代,有的佛寺在节日时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徕游人。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更是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舞狮子的盛况。
我国舞狮经过一千多年发展,形成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方舞狮以表演“武狮”为主,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狮子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皮覆盖。引狮人是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则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动作,并有走梅花桩、钻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方舞狮主要以表演“文狮”为主。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灯笼裤,上穿密纽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狮舞表演时讲究表情,有瘙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
Knowyourself
·····························································································
Tounderstandyourselfanddoyourownthing.
一群有趣的灵*
一个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