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快/乐/
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们常常在这一天晚上,提着花灯在街头猜灯谜,赏烟花。元宵节的“元”正是指的正月的意思,而晚上,夜常常用“宵”来代替。
不仅如此“宵”也有特别的意思——宵禁。宵禁的实施,阻拦了青年男女在夜晚相会的机会。
不过元宵节就不同了,在这一天,通宵歌舞,没有宵禁,也可以玩个痛快!在花灯花市,或许可以来个“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邂逅,所以元宵节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的省份对待相同的节日有不同的庆祝方式:
河北省井陉拉花,在锣鼓声中载歌载舞;湖北省舞龙,踩高跷,充实又热闹;安徽省民间有“元宵节荡秋千,一年不腰疼”的说法;陕西省,屋类处处点灯,仔细点就能发现在灯旁的伴灯馍……
俗话有“十五灯,不要空”,人们将做好的面灯放在灯台上,面鱼放在水瓮上,面鼠挂在墙壁上。谓之“猴看灶,鱼戏水,吃饭有余;灯下鸡,鸡叫明,老鼠上了墙,一年更比一年强。
戳下方图片
点亮彩灯
元宵节吃什么
早在宋代,人们就将着混圆的丸子放在高温的油锅里面炸制,被人们戏称为“油画明珠”。
到南宋时,“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做成乳糖圆子,也就是汤圆的前世了。
在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闻名中外,千金难求。
之所以选择在这一天吃元宵在于取一个团团圆圆之意。但随着南北地域差异制作方法的不同也逐渐演变出了两个派别“汤圆VS元宵”,这二者到底有什么不同,你且往下接着看看:
南方“包”汤圆,北方“滚”元宵。这汤圆与元宵的第一个区别就在于制作方式不同。制作汤圆先要将糯米粉与水和成面团,然后放入馅料,像包包子一样包好。而制作元宵的秘诀只有一个字——滚。将调制好的馅料滚上糯米粉,放入一个大筐再让它滚起来即可。
第二个区别便在于它们的灵*——馅料!汤圆的馅料是五花八门的,火龙果、榴莲、紫薯、芋泥,甚至还有猪肉、鸡肉的,对于吃,人们总是乐而不厌。而元宵则一路与“甜”同行,大多是以芝麻白糖为主,或加上一些核桃仁花生碎。
第三个区别就在于吃。元宵用干粉制作是断然进不了冰箱的,它讲究现包现吃,汤圆则可以放心地保存在冰箱之中。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汤圆水是清的,而元宵干粉入水,煮后汤水为白色。
不过,还要补充一句,汤圆只能入水“泡温泉”,而元宵却可以下油锅炸制。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南北大战之元宵节吃什么?”今天你是吃汤圆还是元宵?甜的还是咸的?我们评论区见!
元宵节玩什么
猜灯谜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关于元宵节应该如何去庆祝,苏道味的《正月十五夜》再形象不过了。元宵夜,树上悬挂着一串串的红灯笼,张灯结彩,焰火灿烂。伴随着皎洁的明月,市民们手拿各式各样的花灯在街上游玩。游玩的歌伎早已细心打扮,唱着《梅花落》,夜啊,再过慢一点吧!
倘若真生在了古代,遇见灯火辉煌的长安城,定是要好好玩上一番。这还只是唐朝,元宵节放假三天,到了明朝,人们有十天的时间来赏花灯猜灯谜。
今天小编也为大家准备了几个灯谜,一起来感受节日的氛围吧!
谜
面
清明前夜(打一食品)
谜
底
点我试试看~
元宵谜
面
煤球和元宵一样(打一成语)
谜
底
点我试试看~
黑白不分谜
面
春节放假三天(打一字)
谜
底
点我试试看~
人谜
面
牛年大吉(打一字)
谜
底
点我试试看~
犁戴面具游灯会
你还在等待万圣节“装神弄*”?别等了,我们的老祖宗们早在隋朝元宵节就玩起来了。
据《隋书·柳彧传》记载:“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
在元宵节这一天,有的人会戴上猛兽的面具,有的会男扮女装。所以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节情人节狂欢节”,三节同庆,不亦乐乎?
在*队中,我国有戴面具的传闻,有的是为了威慑敌人;有的是为了抵御风沙,有时戴面具也与祭祀*神产生关联。在岁月的冲刷中,戴面具逐渐消失在了元宵节的舞台上。
如今元宵、彩灯、烟花逐渐变化出新,但延续的古老传统风俗依然没变,这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仍然是人们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既有对祖宗的敬畏,也有“家人团聚,灯火可亲”的温暖。
不出十五便是年,赶紧抓住春年最后的尾巴,享受元宵中的年味吧!
责编/小倩
文字排版/安逸
图片源自网络
我还是很爱你,长沙
问今日晴为何物
月球私奔指南
我是王昱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