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其实,元宵节的由来历史与农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代也被称之为农业节。
远古时人们为了驱避野兽和恶*,便举火把为摊,年年春秋两次进行,这是元宵灯火活动的源头。古时农家养蚕,正月十五要点灯到田里去照天蚕,以祈蚕茧丰收,并且对丰欠进行预测,说灯火之色若偏红预兆天旱,偏白则可能有水涝。照天蚕之后要把所剩蜡烛藏在床头,认为这样可以对蚕桑生产带来好处。此俗主要曾在江浙闽等养蚕缥丝地区存在。
元宵节与农业的联系,在《礼记·月令》也有记载,说在孟春元日祈谷也就是正月十五,天子要向上帝祈求五谷丰登,和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们一起,扛着耒耜在上帝的藉田中劳作一番,并在劳作之后享用劳酒。这里的“劳”,是“犒劳”的意思。
另一种元日祈谷的常见祭祀活动,是火祭、燔燎的仪式,而且起源非常之古。商周时祭祀山川,要累积柴薪,把牺牲放在其上燔之,在泰山祭坛祭祀天,也要燔柴,古人以为烟气可以通神。而后来的帝王在即位时也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告知上天,光武帝刘秀即皇帝位时,就“燔燎告天”。
《诗经·大雅·生民》中就有“载燔载烈,以兴嗣岁”的说法,这就是以火祭来求新岁之丰年。这是民间祭祀活动,源远流长,禁之不绝。隋文帝时,当时的员外散骑常侍柳彧奏请时提到,当时在正月望日,京师和很多外州府县都会点燃火堆或火炬进行狂欢,“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
《荆楚岁时记》中也提到“作粥祷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咒曰:‘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这和吴均故事中的做法如出一辙,为的都是“为蚕驱鼠”。而“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则是尝新,礼敬祖先。
由此可见,正月十五的发展,其内在逻辑是一贯的。而民间如此热衷这个节日,显然不是为了祈求自己在新一年有更大的劳动量,而是在许可的行动范围内,借祭祀之名而行狂欢之实,也就是“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
到了隋炀帝时代,生性奢侈的他爱民间的热闹,折腾出了大型狂欢夜,“于端门街盛称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有夜就有灯,元宵灯会由此诞生。用灯来代替火堆和火把,逻辑上很容易理顺,是乡村风俗向都市风俗转变的结果。
时至今日,元宵节已成为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十五闹元宵,祈求新的一年健康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