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群读推介322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TUhjnbcbe - 2021/5/26 23:19:00
北京治白癜风价格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3-22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

统编教科书阅读拓展三下三单元

小编寄语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比如,大年三十包饺子,元宵看花灯,清明扫墓,端午赛龙舟等等。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有的习俗与文化。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过程,是我们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关于传统节日,你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了解。

元宵——黏黏的幸福

看到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元宵,我就想到了元宵节。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吃过晚饭后,我们一家人会一边说说笑笑,一边煮元宵,我站在锅边,耐心地看着白白胖胖的元宵,列盛一圈排好,等着它们在沸水中畅游的那一刻。

元宵是中国人的传统小吃。用黏黏的糯米磨出黏黏的糯米粉,再加上黏黏的芝麻馅、豆沙馅、枣泥馅,这黏黏的元宵啊,就黏出了一份对亲人黏得化不开的思念和祝福。

也许人们并不是为了吃元宵而吃元宵,而是需要这种热气腾腾、黏黏稠稠的亲情、乡情的氛围——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回归、团圆的感觉。忙忙碌碌的人们,此时可以把肩上一年的工作重担放下,让自己的心放一天假;上学的孩子们,今天也可以把笔和本子黏上封条,让自己不停运算的大脑休息;老人们看着说说笑笑的满堂儿孙,那种满足感堆满了嘴角,也许他们听不懂年轻人在谈论些什么,但只要看到孩子的笑就是最大的幸福。

元宵这种食品是谁发明的,我没有考证过,但给元宵穿上“团圆、回家”外衣的是你、我、他,是我们中国人,所以只有中国人才明白元宵的吃法,才懂得吃元宵的意义。

今年元宵节你吃元宵了吗?

元宵节,我们中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古人把夜称为“宵”,而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节。说到元宵节,同学们最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好吃的元宵,“元宵”是我们北方人的叫法,在南方,人们把它叫做“汤圆”。在全家团聚的元宵节,一起吃黏黏的元宵,象征着一家人被“黏”在了一起,团团圆圆,和睦幸福。选段的第二自然段中多次出现了“黏黏”一词:“黏黏的糯米”“黏黏的糯米粉”“黏黏的芝麻馅”“黏黏的元宵”……这样的重复,紧紧扣着题目中的“黏黏的幸福”,向我们讲述了元宵的特点和元宵节的意义。而第三自然段则透过吃元宵这种过节方式,更深入地讲出了节日背后,全家人相聚在一起的其乐融融。同学们,在年,元宵节被选入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还有哪些传统习俗呢?快收集收集吧。

赛龙舟

端午节到了。中午,沿江路河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十分热闹,人们都在焦急地盼着龙舟的到来。


  隐隐听到远处一片锣鼓声,龙舟出现了,龙舟过来了!它们就像一条条出海的蛟龙。长长的“龙体”上涂满了鳞甲形的斑斓花纹。那昂起的龙头威武无比,那翘起的龙尾直指蓝天。每条龙舟上,都整齐地坐着两排划船手。他们穿着一式的运动衣,划着一式的短桨,船头还有一个站着的人,身子一颠一颠地使劲击鼓、敲锣、吹哨子。随着“咚锵,咚锵”的锣鼓声,短桨整齐、急促地一起一落,激起了一团团雪白的浪花。龙舟就在这浪花中有节奏地起伏着,飞快地前进着,真像是龙腾大海,壮观极了!好看极了!

竞赛进行得十分激烈。最前面的几条龙舟,你追我赶,忽而这条在前,忽而那条在前,船与船之间的距离不到一个“龙头”,咬得可紧了!堤上的人群激动地呐喊着:“加油!加油!”许多人还点燃鞭炮抛向江面助威。我也禁不住握紧拳头大喊大叫,直到龙舟都过去了,还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在古汉语里有初始、开始的意思。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为天气到这个时候会变得越来越热,蚊虫苍蝇大量出现,疫病极易发生。所以人们就在端午节前后,用彩色的丝线系在手腕上,祈求平安健康。有的人还会在家里的大门上悬挂艾草,身上佩戴香囊,都是为了驱邪避害。端午节全国上下都要吃粽子,有的地方还要喝雄*酒,赛龙舟,都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选文描述的就是赛龙舟的壮观场面。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隐隐听到远处一片锣鼓声,龙舟出现了,龙舟过来了!”短短的一句话,却把龙舟由远及近的画面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一条条出海的蛟龙”“鳞甲形的斑斓花纹”“昂起的龙头”“翘起的龙尾”这生动的比喻把一条条龙舟写活了,对船手的细致描写更是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赛龙舟的现场。没有看过比赛的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是不是被这激烈的比赛深深地吸引了,想去现场看一看呢?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古代,中秋节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并列为四大节日,深受人们的喜爱。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正是赏月的好时候。晚上,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一边聊天赏月,一边品尝月饼,其乐融融。这时,大人往往还会给孩子们讲一些有关月亮的故事,也饶有趣味。

中秋赏月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古书记载,我国周朝就有拜月的活动,是一种祈求丰收的仪式。后来,也在这一天拜月,表达自己的愿望。赏月的风俗也渐渐形成了,一直流传到现在。

在民间,关于月亮的神话很多,其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在远古时代,嫦娥偷吃了一种“长生不老药”。她吃了这种药后,就身不由己地飘起来,一直向月亮飘去。月亮上有一座美丽的宫殿,叫广寒宫。嫦娥上去以后,就成了广寒宫的主人。传说在月亮中陪伴嫦娥的还有一只玉兔。中秋的夜晚,天空晴朗,月亮又圆又亮,此时赏月,仿佛会看到一棵桂树和树下的玉兔呢。

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在唐朝就有了。月饼一般是圆月的形状,里面有馅儿,又甜又香。“圆”会让人联想到“团圆”“圆满”“美满”这些美好的字眼。在中秋月圆之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就表达了全家团圆、生活美满的愿望。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中秋,远离家乡的人们仰望朗朗明月,会不由得思念起自己的亲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朝诗人李白的诗句不知引发了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能相见,人们也会互相祝福,就像宋朝诗人苏轼所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夕、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代表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选文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一些中秋节的习俗,比如:赏月,吃月饼,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月亮的传说——嫦娥奔月,同学们一定都听过这个故事,关于中秋节的神话传说,还有《吴刚折桂》《玉兔捣药》,快去找出来读一读吧。

经过两期的推介,同学们一定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但我们所知道的还远远不够,还有更多的文化等待我们去欣赏、去探索。就让我们从传统节日开始吧,多多收集资料,和同学们交流交流节日的不同风俗,写一写自己过节的过程,用语言和文字去表达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期撰稿人、朗读者:任维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第七小学语文教师。爱小朋友,爱上课。愿意陪伴孩子们一同成长,一同做梦,守护孩子们心中那座永远纯真美丽的花园。

栏目负责人:清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群读推介322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