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年4月4日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时序推迁,转眼间清明节又要到了。当此时节,百芳发而幽香逸,春鸟还而鸣声碎,气息芳润、万物扬华。就着烟花春雨、徐徐和风,小编粗略查阅编写,和大家一起来话一话“清明”。
清明节,又名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位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一个祭奠先人、缅怀英贤、慎思追远的节日。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12月,国务院正式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从年起清明节开始放假,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花信
“花开花落自有时,节令变幻风先知。一节一气分三候,二十四花从不迟。”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我国古代自小寒至谷雨,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三候为一个节气,共八个节气。人们在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应一种花信,故有“二十四番花信”之说。清明节气的三候花信分别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清明与清明节
《历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故谓之清明。”清明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播谷,小满栽秧”。“清明种菜,有吃有卖。”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上巳、寒食节与清明节
清明节从节气变为节日,离不开上巳和寒食两个祭祀性节日。
上巳指三月上旬巳日。据传,从周至汉,人们会在上巳日去水边举行“招*续魄,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到唐代,逐渐新增了诸如曲水流觞、郊游踏青、戴柳泛舟等游乐项目。
寒食在清明节的前一天。相传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各家需禁烟火,吃冷食,故名“寒食节”。后世发展中,逐渐增加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习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上巳和寒食时间往往重叠。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宋元时期,随着上巳节的消歇和寒食节“改火”习俗的消失,清明节逐渐代替上巳和寒食节。融合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上巳、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踏青、蹴鞠、荡秋千等相融汇的传统节日。
节日民俗
扫墓祭祀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高翥《清明日对酒》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血缘亲情,清明祭祖是绵延数千年的习俗,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具体表现。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束鲜花祭故人。”进入新时代,人们祭祀的方式随着时代变迁也发生变化,鲜花祭扫、植树祭扫、网络祭扫、公祭悼念、时空信箱、天堂寄语等方式等文明、环保祭扫方式盛行开来。破祭奠陋习,树文明新风。那份延续了千百年象征炎*子孙的人文情怀,随着文明祭奠的推广普及更加熠熠生辉。
植树
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
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
——白居易《春葺新居》节选
一份花开,一份向往,一种诗意,一种人生。在古人看来,栽树种花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后来,白居易调任杭州刺史,一如既往地大兴绿化,在西湖里筑起了一道长堤,并在堤上种植了许多柳树,这便是有名的“白堤”。
踏青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墓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诗中描绘了清明时节,杭州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的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古人极重清明节,有“朝朝清明,夜夜元宵”之说。
放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
悠悠清明,天朗气清。放风筝,就成了人们最爱的一项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据说,古人相信将灾病写在风筝上,待风筝飞高时,拉线剪断,象征着不好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文稿、编辑:王维鹏审核:刘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