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家团圆共度佳节
年的第一轮圆月已悄然升起,元宵节,一个诗情又画意的节日,红红的灯笼,在幸福中摇曳。俏丽的花灯,在美好中闪烁。软糯的汤圆,在甜蜜中发酵。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让我们一起跟随孩子们的步伐,近距离感受节日的浓郁氛围,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烙印下浓浓的传统文化底色!
元宵节闹起来
元宵节由来
古人云:“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众所周知,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春灯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吃元宵、猜灯谜、赏花灯……这些节日活动都再熟悉不过了,那么小朋友知道它们的由来吗?
元宵灯谜会
元宵节猜灯谜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元宵节传统习俗,趣味性强。还能培养孩子动脑思考的好习惯。孩子们赏花灯、猜灯谜的热情格外高涨,火热氛围瞬间被猜灯谜的忙碌与喜悦点燃了。火红的灯笼下,一张张天真的笑脸、一个个凝神思考的神情,凝聚成一幅幅温馨生动的画面。
品汤圆
“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吃元宵象征着合家团圆,新的一年阖家幸福、万事如意,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孩子们吃到了甜甜的汤圆,寓意新的一年圆圆满满。
“嘉”宝庆元宵
美味“汤圆”做起来
元宵又名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小朋友用巧手做的手工汤圆栩栩如生。
喜乐大灯笼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大家都会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一起看看小朋友们做灯笼吧!预示年红红火火哟~
欢唱元宵节
元宵节,月儿圆,圆圆元宵,黏又甜,观花灯,踩高跷,欢天喜地闹元宵......
元宵节传统习俗
元宵节赏灯:
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已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元宵的相关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