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辛丑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说起元宵节的习俗,除了观赏花灯,另外一项必不可少的就是吃元宵汤圆了。
↑就是这白白圆圆、里面有馅的糯米小团子啦一般来说,北方人管它叫“元宵”,南方人则把它叫做“汤圆/汤团”。
那么,元宵和汤圆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还是说,它们只是同一种食物的不同名称?
抱着求(chī)真(bǎo)务(chēng)实(zhe)的态度,小编我对此问题进行了一番考证。
(图源:网络)
-----元宵节吃元宵/汤圆的由来-----
有一种说法认为,元宵是春秋时期楚昭王命名的:
说楚昭王横渡长江时,江面上漂来一个外白内红的浮物,食之觉得味道鲜美。昭王询问孔子得知这是萍实,是吉祥之物。于是令人仿制供臣民食用,以作庆祝。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因此将此物命名为元宵。
虽然很多不甚严谨的科普文章都把这一说法作为“元宵节吃元宵”习俗的来源之一,但据小编查证,这个说法演绎的成分比较大。
这一说法的出处是汉代刘向的《说苑·辨物》:楚昭王渡江,有物大如斗,…。昭王大怪之,使聘问孔子。孔子曰:“此名萍实,…,惟霸者能获之,此吉祥也。”
你看,原文里根本没元宵啥事嘛!后世也只是以“萍实”来指甘美的水果、或吉祥之物,与元宵节的习俗并无关联。
(图源:网络)那么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据小编的不完全考证,这一习俗应该也是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变迁而逐渐形成:
元宵节始于汉代,起初并无固定的食物在节日期间食用。
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在元宵节时要准备一种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者豆粥,不过这种食物主要用于祭祀而非食用。
到唐代,开始出现一种名为“油”的食物在元宵节使用。宋人郑望之在《膳夫录》中写道:“汴中节食,上元油”;《岁时杂记》中则有“上元节食焦锤最盛且久”的记录。根据古籍中记载的制作方法推断,这种食物是用面团裹馅、煮熟后放入油锅中煎炸而成,类似于现在的油炸元宵。如今广东地区春节传统小吃之一的“煎堆”,据说就是由唐宋时期的“油锤”发展而来。
广式煎堆(感觉像是麻球啊)(图源:网络)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流行在元宵节煮食一种用糯米制成的或实心、或带馅的小团子(小编觉得直接水煮而放弃油炸,最主要原因是这样做更实惠且方便)。
由于糯米团煮熟后会浮起于锅中,因此这种食物最早被称为“浮元子/浮圆子”、“圆子”、“糖元”等。南宋周必大《平园续稿》中有“元宵煮浮元子,前辈似未曾赋此”之说;南宋陈元靓则在《岁时广记》中记载:“煮糯为丸,糖水为汤,谓之圆子。”因这种食物在元宵节食用,所以也被称为“元宵”。
(元宵这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的食物发源于宋代并能推广至全国,估计是与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治经济中心南移至江南地区有直接的关系,毕竟江南地区食用米食多于面食呀)虽没找到确切的记载,但普遍的说法是到明朝永乐年间,“元宵”基本已成为这种食物的正式名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圆子”、“汤圆”等其他称呼在民间的彻底消失。
(图源:网络)还有一种说法也流传颇广,说元宵改名为汤圆是因为袁世凯:
民国时期,袁世凯曾任大总统,甚至妄图复辟帝制。而“元宵”谐音“袁消”,对袁世凯而言非常不吉利,于是他便下令将“元宵”改名为“汤圆”。
小编觉得,用这个说法解释汤圆名称的由来也不大可靠。袁世凯在北京称帝,即便是因其复辟丑剧不足百日、来不及让全国人民都改口,那也理应是北方人民先改口吧。但如今的现状却是北方地区更偏向于“元宵”这个称呼,而南方地区则更喜欢称之为“汤圆”。
袁大总统可能确实下过这种类似“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荒唐命令。不过这一命令最多也只是为了避讳而重新启用了“元宵”的一个别名,绝不可能是对“汤圆”这一名称的首创。
一个简单的证明,宋代姜夔《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里就有写到“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糖元”、“汤元”、“汤圆”的读音都差不多,很可能就是同一名称的不同写法而已。这一小吃最早是在民间流行起来,古时不太识字的劳动人民对于同音字的选择肯定也没那么严格,也一定不会拘泥于只用唯一的标准名称。
所以“汤圆”这一名称应该也是古已有之,只是流行区域不同而已。
(图源:网络)
-----元宵和汤圆的区别-----那元宵和汤圆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打开网络搜索,确实有很多科普文章会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元宵和汤圆的种种不同。
但通过进一步的查证,小编更倾向于认为:
广义上,“元宵”和“汤圆”只是同一食物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称呼;
狭义上,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元宵”和“汤圆”又分别表示某种特定工艺制成的糯米团。
作为一种起源于宋代的食物,“元宵”和“汤圆”最初只是同一食物的不同称呼。北方地区将其称为“元宵”,可能是因为这种食物基本只在元宵节食用,以节日之名称呼此节日的吃食、简洁明了(毕竟以前的北方地区普遍吃面食多于米食);而南方地区更喜欢称其为“汤圆”,可能也是正因为吃这种食物的时节不仅仅只是元宵节,所以也就用了一个更为中性化的称呼。
(在小编老家的习俗中,吃汤圆的另一个重要时节是冬至;如果把“冬至汤圆”称为“冬至元宵”,感觉特别奇怪啊有没有!)明朝之后,由于*治经济中心的北移、北方地区的文化习俗等更占话语权,“元宵”相对“汤圆”成为这一食物的正式名称,并在北方地区被更多地称呼。
(就像每年的春晚上都会说“大年三十吃饺子”,但作为一个南方人,按我们的习俗,过年真的不吃饺子!o(╥﹏╥)o…)袁世凯的强行改名行为,可能只是从“元宵”的别名库里捞了一个常见的出来用于避讳。不过这可能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汤圆”这个名字的知名度,使之最终成为能和“元宵”南北抗衡的另一个山头。
当然,在这一食物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各地气候、环境、物产等的不同,导致它的制作工艺、原料、口味偏好等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时至今日,由于制作方法的不同,北方的元宵和南方的汤圆,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差异。
(类似于粽子、月饼等,不同地区制作同一名称的食物时,不可避免地会在形态、口味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每年一到相应的时节,就会兴起同一食物不同口味间的派别之争、在网上吵得不可开交。)
如今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元宵”和“汤圆”分别指代两种用不同工艺方法制作出来的带馅糯米小团。
狭义上,一般把“摇”出来的称为元宵,而把“包”出来的称为汤圆。
?摇元宵,核心工艺是“摇滚”:
先做好固体的馅心,切成小块儿、沾上水,然后放进装满干糯米粉的筛漏里不停地摇晃翻滚,边摇边在馅心上洒水,使馅心外层不断粘裹上糯米粉,最终摇滚成一个糯米团。
摇元宵(图源:网络)?包汤圆,核心工艺是“包”:
把生糯米粉先用热水或冷水和成粉团,然后把各种馅心包进去、搓圆。
包汤圆(图源:网络)?元宵的特点:
由于元宵在制作时需要剧烈摇滚,所以它的馅心会做得比较硬、一般多为甜口(糖在冷的时候硬度高、馅里混上糖结实耐撞啊),成品表面比较干燥松软。
同时由于外皮粘的是干糯米粉,摇得越久越结实、体积也越大,所以元宵的个头一般会更重更大些,水煮时就需要更长的时间,煮后汤水中由于混入了糯米粉而变得较为浑浊;吃起来的口感会更扎实一些。
元宵能承受的烹饪方法比较多,除了水煮,还可用油煎炸,甚至做成拔丝元宵也没问题。
摇出来的元宵表面比较干燥松软(图源:网络)
?汤圆的特点:
由于汤圆在制作时是把馅料包进糯米粉团后温柔地揉搓,所以它的馅心没必要那么硬(掺上猪油、煮熟会有流心的效果),并且馅料的口味也可以更丰富(芝麻、豆沙、果酱、肉馅…想包啥就包啥);成品表面比较光滑黏糯。
汤圆的外皮是湿的糯米粉面团,个头大小是由提前切好的剂子决定、一般不会很大,甚至可以做成很小的迷你小汤圆。
水煮汤圆所需的时间较短,且煮后的汤水比较清;吃起来的口感则会更软和一些。
包出来的汤圆表面比较光滑黏糯(图源:网络)
但汤圆有个缺点是不适合油炸。如果非要油炸汤圆的话,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出现如下场景:
甚至有人因为炸汤圆而烫伤住院的:
因此,为了大家的安全和健康,请不要轻易尝试炸汤圆哦!
综上,将狭义上“元宵”和“汤圆”的区别概括说明如下:
通过这一番考证,小编觉得,“元宵”和“汤圆”的关系倒是有点类似“菠萝”与“凤梨”、“大樱桃”与“车厘子”的关系:
原本都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称呼,后来随着这一事物多样性的发展变化,需要有两个不同的名称用以区分两种不同品性的分支,因此对相应的名称做了更细化的定义。
不过生活终究不是生物分类学,没必要用严格的限定去命名与区分每一种类的不同属性。毕竟,对于食物而言,好吃比什么都重要呀!
(图源:网络)好啦,以上就是关于元宵的一些没啥用的冷知识,各位友邻可配合今天的汤圆食用~
(话说小编我还从未吃过摇出来的元宵呢,好奇ing…)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编辑
kasumi
德邻读书会
(本文部分插图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谢谢!)
汤圆好吃、也别贪吃哦!不然接下来要“徒伤悲”很久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