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自古也被称为“上元佳节”。关于元宵的来历,其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节日的来历,一方面是根据气候物候形成的习俗;另一方面又会加入历史人物传说;而在后期的宗教影响下,又产生了神仙相关因素。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和这三方面都有关系。其中,比如把元宵节和“汉朝吕太后”结合。是说汉朝大臣除灭吕氏,恢复汉朝刘氏政权,天下百姓张灯结彩以示庆祝。自此这个日期和场景流传了下来。
上元佳节而追踪溯源,元宵节张花灯,或许和先古氏族部落的举火把习俗有关。人们在万物复苏的时节,在乡间田野点燃火把,目的是驱赶昆虫猛兽,祈求来年获得好收成。至今,元宵节举火把的习俗仍在一些地区存在。元宵节真正成为全国性的民俗节日,大约是在三国魏晋时期。从西汉到三国,其实是道教形成和佛教传入影响的时期;因此到晋朝时形成的全国性民俗节日,自然会受到宗教的影响。而所谓的“上元佳节”就是与道教里的“三元大帝”有关。
紫微大帝神像三元大帝,也称三官大帝。来自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蠡梅集》中记载:“盖天气主生,地气主成,水气主化,用司于三界”。所谓三元:上元一品九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五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按照相关道教典籍记载,元始天尊“吐气化三元”形成了三元大帝。其中正月十五,是元始天尊在太虚极处,取始阳九气,而吐出的;““依三阳而赐福,承九气以流辉”,因此被称为上元赐福天官。正月十五认为是他的神诞日,元宵节才有了“上元佳节”的称呼。
元宵节以上是道教相关的,而元宵节最主要的燃灯习俗,或许来自于佛教。自西汉佛教东传,佛教在东土就进入了发展成熟时期。佛教教义里认为火光象征佛之威神,佛教遇盛会都会大明灯火,这一习俗也被正月十五元宵节吸收。至于舞龙舞狮、旱船秧歌等习俗,也不是元宵节所独有,只是在后期人们在节日期间增加的热闹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