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戳穿历史真面目商家狂吹的七夕节,为
TUhjnbcbe - 2025/8/2 17:32: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www.xftobacco.com/index.html

一年一度,七夕又来了。

每逢七夕以来,总会碰到一个话题-----今年又该送啥礼物。

身为男同胞的历史叔,对这些每个节日都要过成情人节,都要礼物送花当下的国情表示深深窒息。

对于眼下消费升级的环境下,七夕也被各种商家包装“中国情人节”,从而进行各种促销的花招。

但正因这种建立在商业利益上的疯狂洗脑,实际上将七夕意义完全扭曲。

(七夕画报)

谁说七夕是情人节?牛郎,还是织女?

七夕,原本不是所谓的中国情人节。

对于七夕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这是汉朝七夕记载,汉朝皇室的宫女常常会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在缝衣制裳的宫楼里比赛穿针引线,于是逐渐流传到民间。

在电视剧《延禧攻略》也提及过七夕,一群宫女在“投针乞巧”游戏。

(《延禧攻略》剧照)

早在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八月桐荫乞巧》投针场面)

而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唐宫七夕乞巧图)

因此,七夕最开始并不是约会,更像是现在的“妇女节”。

由于古代三纲五常儒家观念的影响,女子可不能随意出门,更别说未出嫁的女子。

而这个时候女子在七夕这一日,能与姐妹们一起玩耍,相互切磋技艺。

为何如今七夕,怎么会与情人节联系在一起呢?

每逢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而牛郎织女也象征着爱情,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将七夕与情人节一起绑定。

但事实上,中国情人节并不在七夕,而是在元宵节。

古代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由于不少朝代都实施宵禁制度,只有农历正月十五这一日会被打破,城市会张灯结彩,歌舞升平,这也给不少年轻人创造机会。

诗人欧阳修就曾写过一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主要是描述元宵节晚上约会的情景,并不是七夕节。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

七夕,是如何而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可以根系,至少在三四千年,随着人们逐渐认知天文,以及纺织技术的出现,牵牛星与织女星也随后记载历史。

随着对天文认知,人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

其中以北斗七最亮,而北斗七星第一颗星又称魁星,随着科举制度出现,状元又有“大魁天下士”的说法,所以读书人将七夕称为“魁星节”,又称“晒书节”。

于是每逢七夕节,读书人都会晒书,希望保佑今后高中状元。

(郎世宁《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七月乞巧》)

说了那么多,无非只是想说七夕,并不是只有情侣们才能过的节日。

七夕背后的历史,也并不是只有牛郎织女这个典故。

无论如何,随着时代标签,节日也附上新的意义,咱们也理应尊重。

但要依靠送礼才能过上七夕,历史叔可第一个反对!理由是什么?很简单啊---

1
查看完整版本: 戳穿历史真面目商家狂吹的七夕节,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