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人们最隆重的节日。春节一般指除夕和农历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春节期间有许多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狮子、跳秧歌。你知道以下几个风俗?
1、贴春联
春联源于桃符。“桃符”是周朝大门两侧悬挂的长方形桃木板。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可以驱邪抑恶,他们也表达了良好的祝愿,另一个功能是装饰门,看起来像美观。
2、年画
很多地方,为了给家人祈祷福寿安康,仍然保留贴年画的习俗。据说当两个门神贴在门上时,所有的鬼怪都会害怕。
门神通常是成对的,一个是白脸,另一个是黑脸。都是带着剑的玄弓,他非常强大。
这两个门神是谁?有几个流行的说法: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有记载:正月初一,“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
他来自唐太宗命令秦琼和蔚迟恭防止幽灵。据说唐太宗生病了,听到外面鬼魂的呼唤,彻夜未眠不得安宁。这时,两位将军秦琼将军和尉迟恭将军自愿在宫门两侧站岗。第二天晚上,皇宫很安全,不再有鬼魂骚扰。后来,唐太宗李世民觉得两位将军整夜守卫太难了,于是他命令画家在宫门上画下他们强大的形象,称为“门神”,以驱除鬼魂。后来老百姓也跟着贴了两位将军的画像。
3、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把“福”贴在门上和墙上。粘贴“福”以指示“福气”,“福运”。其他人把福字倒贴,意思是“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4、放鞭炮
鞭炮也叫“爆竹”。在古代,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早晨起床时,首先把竹子放进火里烧了,当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时,他们会吓跑怪兽和恶魔,保护整个家庭平安。
随着时代的变迁,鞭炮的功能也由辟邪体鬼变为喜庆,气氛祥和活泼。
现在,由于安全、噪音和污染,许多城市鞭炮在中国被禁止使用。
5、舞狮子
人中的狮子心目中是瑞兽,象征吉祥如意,幸福安康。根据中国民俗,舞狮子可以驱邪。因此每逢喜庆节日,都会有锣鼓舞狮。
6、除夕夜
过生日是守夜迎接新年的习俗。
在秦汉之后,人们把午夜视为一天的开始。所以,人们点燃蜡烛或油灯,等待这一刻。他意味着驱除一切邪恶和疾病,期待意味着新年吉祥如意。
7、祭神祭祖
正月初一上午,人们敬献祭品,点上香,衷心感谢诸神和祖先在过去一年里对他们的保护。愿他们在新的一年祝福大家幸福安康。
8、新年祝福和压岁钱
除夕习俗在汉代特别是唐宋时期很流行。
在现代中国中,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正月初一,人们早起,穿上鲜艳的衣服,打扮整齐,向亲朋好友拜年。
在古代,年轻一代祭祀神明和祖先之后,会向长辈致敬,向长辈叩头,长辈们接受长辈们的敬礼后,会拿出准备好给晚辈们品尝的瓜子、花生、糖果等食物,提前给晚辈们分发准备好红包。这是压岁钱。
除夕夜孩子睡觉时,可以当众赠送,也可以偷偷放在孩子的枕头下。
9、饮食
除夕之夜,无论离家多远、多富有,人们总想回家吃饭团圆饭。按照传统,春节的饮食通常包括年糕、杂烩、饺子、长面条、汤圆、鸡肉、鸭、鹅等。
10、挑起元宵节
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叫元宵。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元宵节被命令点燃,在唐代,元宵节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事件。
可以说,正月十五的元宵嘉年华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了一幅完整的句号。
参考号:《漫画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