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节。但也许很少人知道,年6月,元宵节被选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说遗产,好像是已经和热乎乎的生活关系没那么紧密的东西。但元宵节,不应当如是看待。这个节日所展现的,是老百姓最浓郁的生活景象。
这一天,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这一天,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这一天,还要欣赏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元宵节,一地有一地的过法,但所传达的,都是吉祥、喜气。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来自一位陕西朋友马鹏波。他饱蘸深情,将故乡的元宵节如何过,活气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此刻客居的游子,神思远溢,如见故乡。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吃元宵代表着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舞狮子: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
踩高跷:踩高跷亦作“踩高蹻”,一种民间杂技。表演者装扮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说道猜灯谜,就不得不提元宵节的灯会了,在元宵节当中,灯会是一个很重要的项目,灯谜是元宵灯会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元宵节灯会最盛大的时候,是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看到。
在《西游记》中,唯有金平府那回详细地提到了元宵节。唐僧师徒过了玉华县,来到了天竺附近的金平府,恰好赶上了正月十三。当时,唐僧下榻在慈云寺,见和尚们都忙里忙外的,街上的人流熙攘,极为热闹,非常不解。
问了下寺里的僧人才知道,后天就是元宵节了。僧人对唐僧说道:“老师拜佛与悟禅心重,故不以此为念。今日乃正月十三,到晚就试灯,后日十五上元,直至十八九,方才谢灯。我这里人家好事,本府太守老爷爱民,各地方俱高张灯火,彻夜笙箫。还有个金灯桥,乃上古传留,至今丰盛。老爷们宽住数日,我荒山颇管待得起。”
唐僧师徒听说有灯可以看,于是就留了下来。次日,正月十四,整个金平府开始试灯,满街张灯结彩,遍地是时令鲜花,“师徒们玩赏一日,殿上看了灯,又都去看灯游戏。”尽管才正月十四,人已经非常多了,当地没有宵禁,一直到很晚都是人流攒动。
根据上文我们引用的寺里僧人的话可以看出,这样热闹的景象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九,相当于整个元宵节的准备到完成需要七八天的时间。在这个七八天内,老百姓尽情热闹,是官民一起的狂欢。这才是元宵节的意义。
当元宵节发展到今天,虽不及盛唐时期那么盛大,该有的习俗却是都有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体现了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重视!
今天即是元宵,那我们也该做正确的事!还有,元宵节其实也是传统的中国情人节。那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说的就是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