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寸河山一寸金湛江吴川泥塑浓缩展现的爱
TUhjnbcbe - 2025/7/23 18:11:00

湛江吴川泥塑又称泥公仔,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唐代时,佛山廖岭居民迁移到此,从那时起,佛山石湾的陶瓷工艺流入吴川,唐代中期,有一年元宵节,一些陶工闲来无事,便重操旧艺自娱自乐,用陶泥捏了一尊小泥塑,吸引了很多观众围观,次年别的地方陶工也来凑热闹,陶工数量加大,观众人数也随之上升,后来,拜师学艺的,纷至沓来,当地制陶业步逐渐兴起,形成习俗,民间艺人用陶泥捏成的人像,集中于元宵节展览。

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处挑选美女进宫寻欢,还要求吴川泥塑进贡供皇帝作乐,民间百姓对此怨声载道,有些群众便乘闹元宵之机,特地制作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做的人像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泥塑出来后触动了官府,竟派大批衙差前来,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制作这套泥塑的工匠便出来辨解说:“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稳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为何不妥?”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可答、只好作罢,此后,当地群众对泥塑的兴趣更浓,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内容。

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八仙过海”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进而发展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等多样化题材。

在上世纪80、90年代,泥塑的发展最为鼎盛,成了当时湛江吴川的一张文化名片,每年元宵节期间,泥塑艺人在大街小巷、商场、景点都做起泥塑,供人观赏,品评,热闹非凡。

近年,“泥塑”制作工艺不断有新的发展。过去是用稻草竹篾绑“树杆”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铁线扎钢筋”取代,有的还别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轻按一下机关,小舞台上的“书生”就可吹箫弹琴,又可启步运行,“公主”既可眉来眼去,也可翩翩起舞,造型逼真,栩栩如生,一些“泥塑”已被制作者做成“电动化”工艺品,观赏性大大提高。

湛江吴川泥塑制作在当地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有大批能工巧匠曾多次到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湛江等大城市等地制作展示,很多专家对吴川泥塑工艺赞不绝口,吴川泥塑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群众性、广泛性、和自娱性,是没有功利性的民间节庆民俗活动,采用的是现场制作的方式,展出空间大,又能与彩绘和谐地结合起来,艺术质量高,艺人队伍庞大,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一寸河山一寸金》的出处和来历

原文出处:《金史·左企弓传》: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

释义:面积一寸的国土跟寸金的价值一样昂贵,形容领土极其宝贵

历史背景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年3月),法国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广州湾(今广东省湛江市)的无理要求,并派出军舰在遂溪县的海头汛武装登陆,强占海头炮台,法国入侵后,所到之处四出烧杀掳掠,敌人的野蛮的暴行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慨,后爆发震惊中外的“湛江人民抗法斗争”,年,郭沫若到湛江题诗“一寸河山一寸金”,以纪念这段悲壮的历史。

泥塑艺术也是表现爱国的一种形式,湛江市矗立的第一座大型城雕《一寸河山一寸金》,一经问世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年被评为“湛江八景”之一,并被湛江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寸金浩气”,泥塑创作者,是湛江市著名雕塑家简向东,他制作的遂溪县黄略镇和赤坎寸金纪念广场雕塑的《黄略人民抗法纪念像》及《寸金史传》浮雕,以精炼的艺术语言和动人心魄的抗战场面,再现了湛江人民“视寸土如寸金”的爱国主义精神。

每座城市都有它独特历史文化内涵,它是城市的灵魂,历经千年的湛江吴川泥塑,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人爱上泥塑,不断发扬光大,共同保护这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寸河山一寸金湛江吴川泥塑浓缩展现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