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不仅仅是我国传统佳节,也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闹花灯,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以吃元宵、逛花市、赏花灯、观礼花、猜灯谜,舞龙舞狮,来寄托对春天最美好的祝福。
元宵节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宋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浮园子”,由糯米制成。馅大多有豆沙、黑芝麻。到现在的山楂,水果馅,再或者还有荤的。在北方称“滚”元宵,制作比较繁琐,用制作好的馅在箩筐内反复滚,让馅沾满糯米粉滚成球即可。
赏花灯
在古代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现在很多地方都是早上猜灯谜吃元宵,晚上赏花灯。小的时候很多朋友应该都会拿着那种纸质的小灯笼,走家串户。小时候的那种灯笼大多都是用纸片和彩纸糊上的,大一点的时候才有塑料的,大多是灯笼和小动物图案。
随着社会的进步,花灯不只是小巧简陋的,而是色彩斑斓,形状千奇百变,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舞狮子
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喜典应运而生,在这些节庆中,人们为了所求生活平安详宁,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演变下来,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舞狮子更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下面这个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了,那就是猜灯谜。
猜灯谜
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南宋后,赏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我比较喜欢灯谜的原因是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给大家搜罗几个我认为很好的灯谜,大家也一起猜猜吧!
1、犹如丫丫翻身(打一字)
2、暗访山东(打二字国家名)
3、改变旧貌争第一(打一字)
4、打边鼓(打一成语)
5、池塘亮底(打一字)
好啦,习俗分享就到这里了,谜底的话小伙伴如果知道可以在评论区回复哦。如果你们那里还有哪些有趣的习俗都可以在评论里一起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