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在外,最思念的就是故乡的亲人,最觉得对不起的也是家中的父母。王维曾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若是在当下,即使关山远隔,因为通讯方便,也不至于让家人无限牵挂。
但是古代交通阻塞,信息不灵,再加上各种不测因素,让游子和亲人面对同一轮明月,却各自在远方相互牵挂。清代就有一位才子在元宵佳节,心情无比惆怅。
僧舍上元
清代:黄景仁
独夜僧楼强自凭,传柑时节冱寒凝。怕听歌板听禅板,厌看春灯看佛灯。好景笑人常寂寂,春愁泥我渐腾腾。今年准拟捐花事,坐断萧斋一榻绳。
黄景仁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诗人,也是宋代学者黄庭坚的后裔。他4岁而孤,家境清贫,17岁的少年为了生计,就开始四方奔波,一生更是穷困潦倒。32岁的诗人曾被任命为县丞,两年后就病逝。黄景仁诗学李白,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
黄景仁曾两度应江南乡试,但均未能得中。入仕无门、知音难觅,诗人22岁那年便抛撇亲人,孤身客居于湖南按察使王太岳的幕府。元宵节之夜,他独处僧舍,心态绝望,从而写下的这首禅诗。
首联点题,“独夜僧楼强自凭,传柑时节冱寒凝。”僧楼,亦即僧舍冱,冻结的意思。传柑时节,亦即“上元节”。上元夜时,皇帝在宫中宴请大臣,贵戚宫人都可以得受黄柑赏赐,谓之传柑。
而黄景仁在这热闹非凡的元宵夜,却独自躲进僧楼,寻找一种慰藉,感受着寂寞萧条、积冻不开的凄冷气氛。诗人以闹衬静,一个漂泊的异乡之客,立刻就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颔联承接首联,道出诗人独处的缘由,“怕听歌板听禅板,厌看春灯看佛灯。”诗人害怕听到歌板,讨厌看到春灯,而喜欢听禅板、看佛灯。读者一定会问,难道寺庙里单调的禅板和淡素的佛灯还会更有趣吗?
作者为生计所迫,不得已离开高堂老母、娇妻幼女,独身游幕他乡,寄人篱下。良辰佳节,看见歌板春灯只能触景生情,引起更多的悲郁,不如陪着禅板和佛灯,更加心安。可见这只是诗人的悲愤之语,也流露了孤客酸卒、希冀超脱的心态。
接下来诗人开始吐露心中悲怨,“好景笑人常寂寂,春愁泥我渐腾腾。”良辰美景讥笑我常常寂寞,春愁苦闷纠缠我越来越深。“寂寂”,抒发了他人生缺少知己的感受。一个“愁”字,既有知音难觅的感慨,也有壮志不酬的悲伤。
作者生不逢时,高才不第,最后竟为寻觅升斗之米而奔走四方。当春天来临、万物萌生,内心的愁苦越加深切,正无计可脱处,便显得“渐腾腾”。
最后诗人表达了皈依之意,“今年准拟捐花事,坐断萧斋一榻绳。”萧斋,是指佛斋、书斋。诗人被春愁纠缠,怕听歌板、厌看春灯,而喜听禅板、爱看佛灯,于是便打算在今春捐弃热闹的花事,而牢守萧斋,坐断榻绳,以此来躲避现实,求得片刻的安宁和解脱。
清代才子的这首七律,谋篇布局浑然一体,最后14个字尤其出色,让人为之流连感叹。诗人曾写过一首诗告别老母,“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还曾抒发落魄的情怀,“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其实并非儿子不念老母,也不是书生不堪大用,只是诗人命运不济。所以今人更应珍惜太平盛世的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