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热闹又喜庆,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在新的一年里日子红红火火。
在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流传:“元宵做三事,人旺家也安”,这是老祖宗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是对元宵节的一些讲究做普及传承。告诫后人,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一定要记得做这三件事情,方可护佑家庭兴旺,添丁又和谐安详。
元宵节要做的第一件事:“散百病”。也叫“游百病”,“走百病”,“走桥散病”,按照习俗,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的晚上,大家可谓是逢桥必过,在观灯的喜悦中,过了一遍又一遍桥,意味着把陈年旧疾去彻底甩掉。
这样的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深夜,各式各样的花灯,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这也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都身体健康,免受病痛的折磨。
元宵节要做的第二件事:为“添丁”而送去“孩儿灯”。在传统习俗中,刚结婚不久的夫妻,还有久久没能怀孕成功的夫妻,是会收到“孩儿灯”的。
这盏灯并不“普通”,里面满满的都是亲人的祝福,还有家族的殷切期望。毕竟在古人生活的农耕时代里,主要劳动力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家族中只有人丁兴旺了,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和财运福气。
元宵节要做的第三件事:祭祀门神和户神。在中国“五祀”中,分别指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而在元宵节这一天里,就要祭祀两个神祇。
人们在祭祀这两个神祇时,也是有程序的。第一步:把准备好的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第二步:在装稠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第三步:用虔诚的心去向天官祈福,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身体健康,顺顺利利。
关于“天官赐福”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因为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个名字叫“上元节”。这里的“上元”是传统民俗中“三元五腊”中“三元”中的一个。
“三元”分为上元,中元,还有下元。按照农历时间来看,分别为: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
再加上老祖宗对“五行说”的崇拜,进而对“天,地,水”有着发自内心的敬畏之情。所以,天地水三物也和相关的神祇扯上了关系,在隆重的祭祀活动中,自然要祭天,祭地,还要祭水。
在俗语中:“山管人丁,水管财”已经有了很明确的定义。大自然中的山和水已经被古人印上了十分核心的徽章。人丁兴旺和财富,这是关乎整个家族兴衰的关键。
时间来到强盛的汉代,道家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其推崇的“天地水三官”也在历史进程中影响深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除厄”,这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民俗之中。
结语正月十五上元天官赐福,七月十五中元地官赦罪,十月十五下元水官解除厄。这些都是在特定是生活年代里,而产生的民俗,至少在当时,影响是很深的。
即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元宵节里的这些习俗,大家都依然在遵循。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大家为了缅怀先祖,同样带着美好的祈愿,希望在未知的日子里,能够家庭幸福美满,快快乐乐的走完每一天。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