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达官显贵也乘坐着马车,携带家眷出门观灯。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辛弃疾的这首词可以说十分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元宵的灯火盛况。元宵被称为春节最后的狂欢,此节过后,春节节庆活动便告结束,新一年的劳作正式开始。
而由于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并且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灯、猜灯谜,来加以庆祝!
从汉代的一天,到唐代的三天,再到宋代的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随着时间的位移;元宵节的庆祝可以说日渐丰富。
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那追根溯源,究竟元宵节是怎样起源的呢?至少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西汉祀太一
汉武帝在甘泉宫设立太一神祠坛,每年正月上辛必往祭祀,祭用灯火,通宵达旦,后来便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史记·乐书》说:“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
宋代朱弁《曲洧旧闻》也说:“上元张灯,自唐时沿袭汉武帝祠太一自昏至明故事。”
二、东汉燃灯表佛
东汉永平(公元58-75年)年间,明帝为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令百姓和士绅家挂灯,此后相沿成俗,形成了盛大的灯节。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说:“西域十二月三十乃汉正月望日,彼地谓之大神变,故汉明令烧灯表佛。”唐代人仍将元宵节与印度佛节相联系。
《西域记》说:“摩揭陀国正月十五日僧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
三、魏晋道教祀三元
三元指天、地、水三官,是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初创时吸纳自然崇拜神灵所创造的道教的主要神灵。
魏晋南北朝时,三元信仰大盛,出现了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并编排出三官分别在一年中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降临人间的说法。
道教在这三天要举行迎神祭祀活动,遂演化为节日。南北朝所出《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说:“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检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检勾。”此后,三官降临的日子又演化为三官生日,道教于三日举行的迎神祭祀活动又被说成是祝诞祭祀活动。
此说流传至今。三日的祭祀都有燃灯活动。按道教的说法,元宵节即源于燃灯祀上元天官的活动,故又有上元节的名称。
总之三说虽异,但也有共同之处,即都以灯火祭神为元宵节的起源,只不过所祭神灵各有不同而已。这说明,元宵节的起源确与灯火祭神有关。”
而西汉祀太一活动,上承先秦庭燎祭仪,下启元宵灯节民俗活动,并且已有相对稳定的日期,因此第一种说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各位小哥哥小姐姐认可哪一种说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