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消黯,多少凄凉泪,鸳鸯蝴蝶怎寻?
何时,星前月下,重将清冷,细与温存。蓟燕秋劲,沈郎应未整归鞍。
数断鸿、欲传佳信;搁兔毫、难写悲酸。到黄昏、败荷疏雨,几度销魂?
――调寄《离别词》作者:张玉娘
一本书,一场戏,一块碑,一杯茶,宋代四大才女之一的张玉娘,曾经留下过一段胜似“梁祝”的感人故事,却少有人知道。
如今,只有松阳县的“鹦鹉冢”,依然很不起眼地伫立在那里,默默无言地昭示着曾经的往事。
松阳的鹦鹉冢宋代四大才女之――松阳梁祝张玉娘
烛影摇红,烟锁重楼。夜雾浓愁。寂寞更漏,惊醒人影瘦。妆台红笺,写悲酸、孤独行客。推窗。冷风过户,吹几声叹息?
款款痴情。耿耿夜灯,残红说狼籍。恹恹独守空楼。心也埋。已随沈郎凋去,何必红尘掩留。问苍茫大地,何处寻她红衣?
――调寄《惜红衣.叹张玉娘》
人们普遍对帝王将相、大人物的小故事津津乐道,却对同样普通人、小人物的大故事漠不关心,不能说这不是一种悲哀。
01.鹦鹉冢
又一年的元宵节来临,床榻上病着的玉娘,对着青灯,恍惚间又见到了她心心念念的沈公子,一如从前丰神俊逸、白衣翩翩。沈郎一言不发,只是怔怔地看着她,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带着些许忧伤。
倏忽,她醒了,悲痛欲绝,喃喃道:“沈郎为何要离我而去?”,此时,元宵节的烟花正开得绚烂,而她的一生却只剩下最后的光亮。
自此,玉娘病体成重,父母急忙探视,玉娘奄奄一息地说:“妾所未亡者,为有二亲耳,今自知时日无多,望从母在我卒后,将我与沈郎合葬”,父母泪奔不能言。
戏曲张玉娘图片半月后,一代才女张玉娘受尽了相思苦,恹恹而死。
父母遵其嘱,与沉佺合葬于西郊枫林之地。月余,侍女霜娥思念小姐,忧伤而死,另一侍女紫娥不愿凰活,自颈而殒,玉娘生前畜养的鹦鹉也哀鸣而亡。张玉娘父母感其情义深重,将这“闺房三清”(即霜娥、紫娥和鹦鹉)陪葬在沈佺、玉娘的墓左右,这便有了松阳有名的“鹦鹉冢”。时人皆叹息不已,凭吊者络绎不绝!这一年是公元年正月末,张玉娘年27岁。
02.事件
张、沈二家,原是丽水松阳大户。张家祖上进士出身,父亲也任过提举官。而沈佺是宋徽宗时状元沈晦的七世孙,可谓出身仕家。两家中表之亲,沈佺只比玉娘大几个时辰。青梅竹马的表兄妹,15岁时在家人的张罗下定下婚约。
自此,二人诗文往复,情投意合,更见亲蜜。一段凄美胜“梁祝”的故事,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张玉娘咏雪张玉娘,字若琼,自幼饱学,敏慧绝伦,诗词婉约清莹。当时人常拿她和汉代班昭相比(班昭我以前说过,奇女子之一)。
本来,是一段完美的才子佳人的美妙佳话,但是上天似乎从来不想让人间的爱情有个大团圆的结局。沈家因不事生产,至沈佺时已逐渐落魄,张家欲悔婚,玉娘誓死不从,其父无奈,只好以功名相难。致信道:“欲为佳婿,必待乘龙。”沈佺无奈,在玉娘的私助下,赴京科考,22岁的沈佺高中榜眼,未料,途中染病,玉娘探知此事,忧心不已,寄书沈佺:
“妾不偶于君,愿死以同穴也!”
沈佺此时已病入膏肓,勉强支撑回书曰:
“隔水度仙妃,清绝雪争飞。妖花羞素质,秋月见寒辉。高情春不染,心镜尘难依。何当饮云液,共跨双鸾归。”
怎奈,天不随人愿,他们没有能共跨彩鸾,玉娘也没有等到属于他们的那杯交杯的云液酒,沈佺竟一病而殴。这首诗也成了他们相约来生的爱情宣言。
梁小冰的梁祝剧照此后,玉娘终日泪湿衫袖,其父母虽常劝她另择良婿,玉娘终是不允。5年后,绝食而死。结束了她夏花般灿烂的一生。
03.完结
张玉娘情动天地,为情而死,后人有人赞道:“情独钟于一人,而义足风于千载”,她的故事虽鲜为人知,著有《兰雪集》二卷留世,论其文才,不下朱淑贞、李清照,但命运更为凄美感人。
李清照后期,都是悼念伉俪;朱淑真是哀伤自己所遇,而张玉娘应该是含恨千古,当世梁祝吧。她这种贞孝大节、至情至性,难道不比李清照、朱淑真稍高一筹吗?
张玉娘图片“鹦鹉冢遗址”的大理石墓碑,静静地树立在楼宇间,任晨风吹拂,晚霞流映着它默默的身影。兰雪井,鹦鹉冢,兰花梦,还有那一阕未完成的词,已经没有人再去完成:
雪兰梦,鹦鹉冢,满城红叶谁人懂。
谁有兴趣填这首词,欢迎留言!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
文:散仙陆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