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教你掌握写最有情味的元宵七绝,杨万里的诗
TUhjnbcbe - 2025/5/22 10:02:00

杨万里,宋吉州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调零陵丞。张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遂名其书房“诚斋”。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号称南宋四大家。有《诚斋集》。

杨万里的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学江西诗派,后学陈师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绝,又学晚唐诗。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

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他的"诚斋体"诗,具有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鲜明特点。

上元即元宵节,写此日的诗词不在少数,为何拈杨万里的七绝出来分析?皆因杨万里的七绝手法相对清晰,脉络明显,而且用字比较简单,最适合我们现代人来学习的。而且比较容易掌握其七绝创作手法,上手容易。

上元前一日游东园看红梅三首其一南宋·杨万里

东园把酒问东皇,何事梅花压众芳。

和靖当年一题品,到今几载句犹香。

首句是七绝的标准起句手法,点明了时间地点与事情。东园把酒,在干什么呢?在问东风。为什么要问东风?一个“问”字很关键,平淡中留下后续拓展的空间。

次句以“何事”的反问来回答首句的“问”。在东园喝高了,趁着酒醉问东风,为什么梅花能够压倒众芳呢?这又给后面留下了问题伏笔,后面需要回答。这种一句套一句的提问式手法,犹如说相声的抖包袱,一个接一个伏笔,引人忍不住的想读下去一探究竟。这种创作手法,可以在简单的文字中见曲折幽深。

第三句开始回答第二句的“何事”问题,回答到“当年林和靖才写诗品题”,那写诗品题后,有怎么样了?不说完,留下一句来说。这又是一个伏笔,简直就是套娃呀。揭开一个问题,又有另外一个,层层推进。

尾句最后揭晓,林和靖当时的品题到现在才几年?不是很久啊,因为他当年赞美的诗句,到现在都还很香呢。所以,到现在梅花还能压倒众芳呢。看看,这不就是回答了第二句问题了么。这句的写法非常有意思,余韵悠长啊。

整首七绝表达的意味,究竟是花香还句香,不点明留读者自己去回味。句香是因为花香?还是花香因为句香?不同人的有不同的结论。这种七绝创作手法,可大大拓张文字内在的张力,可以借鉴学习。

上元前一日游东园看红梅三首其二南宋·杨万里

偶看红梅到小园,凭栏送眼过前村。

山头茅屋隔孤树,篱外行人出半身。

首句亦是采用平起手法,只是点明地点与做的事情。文字平淡无奇,只是说清楚事物而已。次句同样,平淡的叙述到小园的过程与状态。如果七绝都是这样白开水一样写法,那就很难称之为有诗意,那后两句要怎么来写呢?

果然,杨万里的三四句写法一变,不再是采用一二句的平铺直叙流水账。而是采用客观的景物描写,进行画面呈现。

第三句“山头”“茅屋”“孤树”采用密集的实词意象进行陈列,用“隔”字连接,大大提升了句子的质感与强度,没有一二句那种比较疏朗的感觉。这句比较重与实。着重刻画出前村小园中梅花的孤独形象。但这样还不够,第四句来补。

既然第三句用这种重笔浓墨的笔法来刻画树的形象,第四句必须回应,而且以赏花人来互补。篱外行人探出半个身子来赏花,这是对孤树的最好欣赏与安慰。画面感多么强烈,不说什么而读者自能去感悟或品味画面外的某种情绪感觉。

这就是简单的文字,亦可以营造出不简单的触觉情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会这种手法,诗词瞬间可以上档次。一二句可以平淡,三四句必须出奇。

上元前一日游东园看红梅三首其三南宋·杨万里

儿牵黄犊父担犁,社鼓迎神簇纸旗。

不是丰年那得此,今春大胜去春时。

首句写乡下春耕开始的一个画面,儿子牵牛父亲挑着犁,亦属于平起,写清楚了事情画面。次句镜头一转,写春日社鼓迎神的热闹气象。两个不同画面,其实都是用春来串起,但不说明,只是并列平铺,留给后续来说。

第三句以“不是”来转折反问,亦是七绝转句手法之一,反问可给后面留空间。第四句回答这个反问,“今春大胜去春时”,今年的春日比去年的好很多啊,因为是丰年呢。为什么是丰年?一二句的画面就是!看看,七绝必须写的一环扣一环,整体紧密,采用一波三折手法,才耐品。

甲申上元前闻家君不快西归见梅有感二首其一南宋·杨万里

官路桐江西复西,野梅千树压疏篱。

昨来都下筠篮底,三百青钱买一枝。

首句直接说明见梅的地方,西复西略带节奏。次句写见到梅花的情景。一二句写的音韵非常流畅,节奏感强烈。首句韵脚为阴平,次句为阳平,这样子就有造成一种向上的情绪。

第三句用“昨来”以转折,而且接着都下,再到篮底,节奏气氛从二句的往上走变成了往下压,这种转折的节奏感非常明显。为何这样子呢?第四句来解答。

哦,昨天我花了三百铜钱才买了一枝。这不是大冤种么?花这么多钱才买了摘下来的一枝,现在路边有那么多,随便看!第四句就是与第二句做强烈对比,造作一种情感冲击,读者明显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那种大冤种感受。

这首七绝以很蕴藉的调侃手法,表达出一种搞笑情绪,手法非常成功。主要是前后反差的对比写的有意思。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小片段,提炼后写成七绝,这就是诗人。

甲申上元前闻家君不快西归见梅有感二首其二南宋·杨万里

千里来为五斗谋,老亲望望且归休。

春光尽好关侬事,细雨梅花只做愁。

首句写不远千里,为五斗米而折腰谋生,人生不易也。次句写家里父母盼望团聚,可惜不能回去啊。此二句都是叙事的手法,说诗人目前的状态与情绪。如果七绝四句都这么主观说教的叙述情感,诗意会比较苍白的。后二句的处理很关键,杨万里怎么写的?

第三句转折的非常巧妙,春光再好关你什么事?跟你没关系!你这个奔波劳碌狗,不配欣赏春光。第四句再以“细雨梅花”的意象来暗示这就是作者本身,你只配独孤而哀愁!春光的美好不属于你的。

三四句的手法非常高明,跳出一二句的框架,出人意料地表达情绪。尾句的意象可以给读者很鲜明的触动。此等七绝手法,必须学习借鉴,对诗词提高有很大帮助。

#诗词#

同样3首写元宵七绝,秦少游比苏东坡好。详细剖析,果然如此吗?

王安石说秦少游的诗清新妩媚,但是不是女郎诗?春日七绝5首分析

海棠花下怯黄昏,王安石诗词笔力深厚,其写春日的七绝8首很特殊

欧阳修与苏东坡写老干体诗词,谁的水平更高?七绝6首对比分析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你掌握写最有情味的元宵七绝,杨万里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