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用七十万年做好一顿饭,中华美食进化史传
TUhjnbcbe - 2025/5/19 19:00:00
拉萨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lesontuan.com/

一日三餐饭,夜寝一张床。

吃得饱,睡得香,就是生活的小确幸。

从茹毛饮血,到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我们的祖先在灶台上摸索了七十万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七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生食阶段

当我们的祖先战战兢兢地从树上来到地面,从此就拉开了波澜壮阔的生活史。

这时,人类已经开始用食盐当佐料,每一餐都是辛苦打猎所得。他们饿了就追赶鸟兽、采集野果,渴了就喝动物的血和小溪里的水。

由于生冷肉食对肠胃损害比较大,所以原始人寿命普遍不长,只有十三岁左右。

现在,一些地区依旧保留着生食的习惯,比如:三文鱼、醉虾、醉蟹、牛肉、鸡蛋。

二十万年前:开始吃熟食

距今20万年前,一场偶然的森林大火烧死了许多动物,人们发现火烧过的食物味道更好,由此开启了美食烹饪之旅。

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会人们使用火和保存火种。这是人类第一次对自然力量的利用,它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

一万年前:石烹法

大约一万年前,人们不再简单重复祖辈的技能,开始修建房屋,驯养猪和狗,种植作物。

神农氏尝百草,找到了能充饥的五谷和能治病的“茶”。

那时还没有锅,流行石烹法。

石烹法就是在小土坑里铺上树叶并且倒满清水,然后把烧红的石头放进去。等水沸腾后,再把食物放进去烹煮,这大概就是水煮肉的雏形!

多年前(新石器时期):谷物取代肉类成为主食

人类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学会了种植黍和粟、制作陶器,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烹制食物,再不必因捕猎失败而忍饥挨饿。

甑是最受欢迎的一款炊具,底部有很多孔格,加热的时候,蒸汽从孔进入,类似现在的蒸锅。

蒸米饭是先秦最流行的美食!

但令人伤心的是,上流人才吃得起,普通老百姓哪里用得起陶器?

于是,“釜”逐渐火起来。

东汉曹植有一首著名的《七步诗》就提到了釜: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铁制的釜有更好的导热性,大大节省了做饭时间和燃料,同时让谷物受热更加均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慢慢添置了一些锅碗瓢盆,比如鬲、斝、鬶、甗等。

使用陶罐煮食物使我们可以吃上熟食,食物更加好吃,而且容易咀嚼,保护我们的牙齿。

这一时期,人们还用兽骨做成了最原始的勺子,叫骨匕。

黄豆是人们重要的口粮。

不过,当时的人们把黄豆叫“菽”,而“豆”是一种器皿的名字。

由于人们经常用“豆”来装煮熟的“菽”,慢慢才有了今天的叫法。

年前(商周):涮火锅喽!

人们用大鼎煮饭,用精美的青铜豆盛食物,跪坐地上吃东西。在宫殿里,人们不能擅自用膳,否则要被处罚。

鼎是商周时期人们做饭、祭祀最常用的青铜器——即今天的锅。

现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最著名的一口鼎叫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鼎)。

鼎与锅的不同之处在于,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台,可直接置于地面,做饭时将木柴放在腹下燃烧就行,不少鼎出土后,下面都有烟熏火燎的痕迹,这就是火锅的雏形!

商周时,人们的肉食主要是牛、羊、猪,合称“三牲”。

现在,肥牛和羊肉依旧是涮火锅的主角!

年前(春秋战国):屈原成为粽子的代言人

每到端午节吃粽子,我们总会想起屈原。其实,粽子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

古代由于技术落后,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饭,为了祈求粮食丰收,经常搞祭祀活动。

祭祀就需要贡品,只用猪牛羊又太没创意,所以人们开了个脑洞:用竹叶包上米,做成牛角的样子,称为“角黍”。

角黍,就是我们今天吃的粽子!

楚国被秦国攻破,楚国大夫屈原非常心痛,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跳江殉国。楚国百姓不愿小鱼小虾咬食屈原的身体,就把粽子扔进江中。

2年前(汉朝):青菜豆腐保平安

战国时,鲁班发明石磨,谷物被加工成更小的颗粒,改变了黄豆的食用方式。

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在炼丹时偶然发明了豆腐。

豆腐物美价廉,深受人们喜爱,相继有了各种豆腐菜肴。

随着工具升级和民族交流,人们的菜篮子也日益丰富起来。

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石榴、葡萄、西瓜、菠菜、胡萝卜、芝麻等,大大丰富了人们的餐桌。

我们现在吃的酱油、醋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此外,汉室王朝还带火了元宵。

关于元宵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平定吕氏乱政,一说是东方朔乐于助人。

年前(魏晋南北朝):面食大繁荣

小麦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还学会了把小麦磨成面粉,做成一种叫做“饼”的食物。

古代,人们把面食统称为“饼”,蒸着吃的叫蒸饼(馒头和包子),煮着吃的叫煮饼或汤饼,汤饼就是最早的面条。

唐宋时期的汤饼,烹制方法几乎和现在的热汤面一样。而且,唐代已经有汤饼祝寿的习俗,象征福气绵长。

除了面条,人们陆续做出了饺子、包子、馒头。

多年前(唐朝):学会制作糖

人们从甘蔗中提取美味的糖,还从印度带来了一种熬糖的方法:把糖浆在冷却之前倒入石灰,过滤掉没结晶的部分就完成了。

不久之后,人们把糖加入美食中,据说月饼就起源于唐朝。

当时,胡人用胡桃仁做馅,做出了一种圆形饼,叫胡饼。

一年中秋节,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赏月吃胡饼。胡饼好吃,但贵妃觉得名字太难听,于是改名叫月饼。

唐朝时,餐桌礼仪也和以前不同了,人们开始用桌子吃饭,气氛也轻松了很多。

以前是主人夹给你的菜才能吃,唐朝时人们可以自己从碗里夹菜,也可以自己盛饭,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1多年前(宋代):美食天堂

宋朝的开封与杭州,简直就是“吃货”的天堂。我们现在能够品尝到的火腿、东坡肉、涮锅、油条、刺身等,都是发现或盛行于宋代,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等庞杂的烹饪手艺,也是在宋朝成熟起来的。

东京汴梁有72家大酒店(正店),《清明上河图》画中余栋房屋,有近半从事餐饮业。

由于制糖工艺发达,宋代有“蜜煎局”来专门制作蜜饯果子,甜点空前发展,我们今天的汤圆就来自宋代。

当时的人们可以吃到酥饼、方糕、糖面人、蜂糖糕、重阳糕、紫苏膏、白米糕、糍糕、栗子糕,甚至还有夏日解暑的冰酪……

年前(明朝):烤鸭诞生

元朝末年,朱元璋用“驱元兵杀鞑子”作为暗号,准备在中秋夜起义。

不料,有人走漏了消息。乡亲们灵机一动,把暗号改成“吃月饼,杀鸭子”。

为了纪念鸭子的功劳,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规定中秋节不仅要吃月饼,还要吃鸭子。

朱元璋爱吃鸭子,南京的厨师们就挖空心思研究不同的做法,发明了南京烤鸭。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当上皇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把烤鸭从南京带到北京,北京烤鸭诞生了!

00多年前(清朝):满汉全席

随着航海技术发展,一场饕餮盛宴在暗流涌动。

中国人的餐桌上出现了新面孔,比如:玉米、红薯、苦瓜、辣椒、土豆,它们来自遥远的南美洲。

至高无上的宫廷皇族及贵族为了显示其尊贵无比的地位,在饮食上也是标新立异,推出了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聚天下之精华,用材不分东西南北。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七十万年做好一顿饭,中华美食进化史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