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因为二人转的火爆,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东北有二人转,而且关于的这句话,还有一段家喻户晓的说辞,叫什么呢?叫宁,因为二人转火了,有很多人在研究二人转的历史,许多二人转演员也借由这个美好的时代获得了个人事业上的高峰,远超过去多少年二人转演员在艺术上的能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然而在这个局面背后,当我们去回归历史,我其实想和大家抠点细致的,那就是本来在东北这块大地上最顶流的娱乐不是二人转,是什么呢?是大秧歌儿。
我们一说到东北的娱乐,就会沦入到一个段子的影响当中。为什么这么讲呢?我记得这是很多年以前,有这么一段子,说北京那个时候都是由东北过去的满族人来建立的大清朝,所以说大清朝的时候皇上说什么话呀,那是东北话呀。于是就很有可能皇上和大臣之间的对话是这样的:“和珅呐你干哈呢?朕想你了,你上这这这这这来一趟呗。”这样一个段子。因为这个段子的影响力比较广,所以大家都理所当然的想象,就东北这些东西都是满族当年留下来的。但我得跟您说一下,东北大秧歌这事儿真的不一定和满族先民有什么关系,因为满族先民他们没有样本。
那么东北的秧歌是哪儿来的呢?已知的可能性,就是在当年闯关东的时候,由向东北移民的人不是东北的移民,是向东北移民的人,他们把各自家乡的秧歌儿就带过来了。这里边有山东的秧歌儿,有河南的秧歌儿,甚至还有陕西秧歌儿,还有花鼓秧歌儿等等等等。
这不同地域的这些表演形式,或者说放松的民间艺术就带到了东北。然后在东北又进行了一些糅杂。
当然有朋友听到这种观点的时候可能会想,那东北原来是不是也有自己的秧歌儿啊,在这种时候他是不是会有结合呢?
这事儿我还真查过资料,很早以前我们在研究满族文化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有一种萨满文化,今天我们再去想想,无论是祭祀的时候那种载歌载舞的这种表现,还是说我在田间地头干活儿,我累了,然后我又舍不得休息,我就直起身子来,我伸伸胳膊伸伸腿儿,然后一张嘴冲着那旷野我就来上那么几嗓子。但是我们说这些来自于各地的秧歌儿,河南、山东、陕西等等这些秧歌儿和东北本来就有的这种,你说是小调的也行,你说它玩乐的方式也行,就产生了结合,出现了一种既不是唱,又不完全是跳的玩乐放松方式。这有点像西方的狂欢,其实你仔细想想,那不就是一回事儿嘛,只不过现在你觉得西方的洋气。然后你会觉得东北的土,土玩意儿和洋玩意儿是相对应的,但是其实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外国人到咱们这边来一看东北大秧歌儿,他也觉得特别神秘,是吧?东亚的这些东西他们也很少见,而这个东北秧歌儿受那么多秧歌种类、秧歌风格的影响这么多,其中最大的影响还是来自于河北乐亭。
因为在东北,特别是在长春这个地方,有很多的河北的移民,当年他们来的时候就把这秧歌儿就给带过来了,而且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早期的乐亭秧歌它是没有演奏的,大家就是拿嘴来哼唱着小调儿,这你也哼哼我也哼哼,大伙儿就扭起来了。
这个事在今天还能够找到清朝光绪年间留下来的秧歌谱。这个秧歌谱里边就记载了在东北,特别是在吉林这块土地上,大家参与表演乐亭秧歌儿,以及乐亭人带着周围的人扭秧歌的这些技术。
清朝有一个人叫杨斌,他写过一部柳边纪略。从这个名字上我们能够感受到,这是写的柳条边附近的一些风土人情,写了“叫上元夜,好事者折半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办参军,各持持许两圆木,搭机相对舞而扮持伞灯、卖膏药者,前导傍以锣鼓合之,舞毕乃哥哥毕更舞,达旦乃移。”什么意思呢?就是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好热闹的,就在一块儿半秧歌儿。为什么叫半秧歌呢?他得化妆,这个常常以年轻男子扮女的,然后又有几个人扮参军,各自都拿着一些圆棒子,就搁那儿敲着这棒子跳舞,还有一些扮演其他职业的,什么卖膏药的,打着灯的呀,反正就是一个游行队伍一样。旁边还有锣鼓跟那敲,跳累了你就唱,唱累了你就跳,这属于一种民间的狂欢,一玩儿能玩儿一宿,这是清代的作者杨斌所写到的内容。
我在这儿多说一句,想当年甭说是当年了,就我小的时候真正去看大秧歌的时候,老太太、阿姨参与的不多,在过去更是没有女性参与。我想究其原因恐怕有两条,第一条还是封建制度的这种限制女性少抛头露面,第二条好多女性也都裹了小脚了,你让她出来扭,这个不是不想,这能力不允许啊!包括在我小的时候我在看许多秧歌队伍的表演的时候呢,就很少能看到一些奶奶在里边参与,基本上呢有那些女角都是老爷子扮演的,这是秧歌的一个特点。东北的秧歌儿还有什么特点呢?就是它的配器。早年间在东北有这么一句民间的顺口溜,叫喇叭一响,啥事不想秧歌一扭愁事儿没有,这个和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它们其实是异曲同工之妙。对了,我们又提起二人转来了,那还得跟您说一说这个秧歌和二人转之间的这个联系。
当年的这个秧歌,或者我们说呢今天的秧歌儿也是一样的,这个音乐讲究的是什么呢?它必须得高亢,必须得欢快。必须你一听这个秧歌儿,你就感觉喜庆,这是基本要求。所以这就要求它的配器里边有锣鼓,还得有唢呐。然后穿的这个服装基本上就是那种很夸张的大红大绿,一句话就是怎么张扬怎么来,不为好看,因为大伙儿不就到这块儿来来狂欢来了吗?是这么个意思。
但是在当年之所以选择这种撞色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就是那个年月你说有多少人家能专门为了玩儿我弄一套衣服啊,就是很难,对不对?所以好多家庭环境差不多的,就拿枕头套大花背面儿往上一对付,咱们就开始扭了。这些东西通常颜色都比较鲜艳,手里边也得拿一些东西,这个像什么扇子呀、手绢儿啊,东北拿那个烟袋啊,然后还有拿棒槌的,这是平日里干活用的,就扮演一个在家里边的老夫人。你一家庭妇女怎么能证明你是家庭妇女呢?就是你你得有一棒槌,那怎么能证明你是年轻女子呢?就你的发型上还是有转变的。当然我们这么一聊呢就聊得讲究一些了,可能是环境稍微好一些的地方,大家在玩儿秧歌的时候,扮相上也和环境稍微差一点的地方比他们要更精致一些。
但是在我个人看来,一台精彩的秧歌表演,它这里边儿必须得有一些灵魂人物,这灵魂人物干嘛呢?不是说她这鼓打得有多么好,也不是说她这妆面有多么漂亮,或者说她唱的有多么的动人好听,这都不是狂欢这种属性的刚性需求。
其实秧歌当中最为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得浪!哈哈哈哈哈哈,东北的秧歌当年这个状态是叫浪,其实是有一个专业的词儿叫做斗。东北的秧歌儿必须得斗,不能斗的话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秧歌儿。怎么个斗法呢?就是你的这个表演你得传神,你得放得开,你的眼神得到位,你的这个肩膀你得会抖,让人感觉到你这情绪都从肩来了。然后这个身形要靠你的这个胯来回扭,显示你这不同于生活状态当中的一种喜悦。
东北的秧歌儿讲究什么呢?讲究稳中浪,浪中壳。注意啊,我再重申一次,在东北,你要说“浪”这个词儿,其实它不算是贬义,甚至你说一个女的,说这大姑娘真浪,他真的没有说她风,或者说是不守妇道的意思在里边。就我个人的一些理解,它更多的是指活泼、欢快,多少年以前不有那么一首歌嘛,叫大姑娘美呀大姑娘浪,你看这里边其实它就是褒义词,所以这个秧歌儿讲究大!就是这个浑身上下各种配合,这个斗往往是在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之间来体现的。那你说男女之间有什么可斗的呀?其实就是一种用情感来表现故事。就可能说这个小姑娘和那个大小伙子,俩人有意思,这男的斗那女的,这女的斗那男的,最开始可能是不好意思,后来经过一番舞蹈上的交流,包括歌唱上的内容,总而言之,大家就愿意看这个,大伙儿玩的也乐呵,既有表演的性质,也有自己投入进去的这种癫狂的这个味道在里边。
与此同时呢,秧歌儿还必须得有丑角儿,往往丑角儿是秧歌儿的核心角色,这种丑角就和那个斗就不太一样了。他是在符合男女主角的身份以外的另外一种斗,就像是大人逗小孩似的,而且这个丑角儿往往带绝活儿,我看了一下资料,就讲这个丑角儿要深要活,不要颠,扭腰摆胯、三道弯,也就是说你这个人的形体必须得好,这样你才能够做得出来大开大合的动作,有的丑角还能够原地空翻,让大家频频喝彩。
我刚才说了,这个秧歌和二人转之间是有关系的,我在资料当中看到,就讲到这二人转的由来。因为二人转俗称叫蹦蹦,也叫小秧歌儿,在民间各种聚会的时候自己玩儿秧歌儿已经不过瘾了,需要请一些专业表演秧歌的人来助兴的时候,在这些专业人士当中又精中选精,又挑出来,结合了像喇叭戏等等其他的若干的唱腔,拧在一块儿的另一种精品表演的形式。当然也是跳脱不出民间小戏的这个范畴。这是资料当中关于二人转和东北秧歌儿之间的关系。于是说起来呢,二人转的流量最初一定是不如东北大秧歌的。当我讲这段历史的时候,我已经神回到百多年前的东北,仿佛看到了在这片沃土上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在冬闲的时候。尽情欢乐,企盼明年好光景的那种热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