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镇江有兄弟三人,老大无子,老二有子。但老二的儿子在七岁时,看元宵节灯会走失,不知去向。
因此老二十分苦闷,决定携资到山西经商,并寻访儿子的消息。几年后,传说老二已死,但老二的妻子不相信,乞求老大前往寻找。
老大贪图老二的妻子年少,可以卖上一个好价,便谎称老二的死讯是真的,棺材就要运回家中,劝老二的妻子早点改嫁。然而老二的妻子不肯,于是穿丧服,戴素簪,决定为夫服丧。
老大深知很难说服老二的妻子,便暗中与江西的一个商人谋划,要价一百两银子,将老二的妻子卖给商人。
临走时,老大嘱咐商人说:“这娘子一定要强取,趁黑夜抬轿来,见有头戴素簪的女子就拖走,快速坐轿离去。”老大回家后告知妻子,显得十分得意。然后老大借故避开。
老二的妻子见老大的神情奇怪,察觉出有事要发生,天刚黑就上吊自尽。悬梁时发出声响,老大的妻子听到后急忙去救人,恐怕银子不能到手。
正抱着救人时,老二妻子的素簪掉到地上,慌乱间,老大妻子的发簪也掉到地上。这时,商人坐轿来到。
老大的妻子急忙出去迎接,顺手捡起地上的发簪,却错把素簪戴在头上。商人见到头戴素簪的,来不及分辨,赶紧拖走。老大回家后,追悔莫及,却不敢声张。
老二从山西回来,中途如厕,只见有一布袋裹五百两银子放在地上。老二心想,一定是刚刚如厕的人所遗忘,应该还没走远,不如等一等。
不久,失主果然回来,老二将钱财归还。失主非常感恩,于是想分给老二一些银子,但老二并没有要,失主便邀请老二同行。
几天后,来到失主家中,摆好宴席款待老二。失主命自己的一儿一女出来拜见客人,老二见到失主的儿子,分明是自己的儿子,便询问失主事情原委。
原来,老二的儿子走失后,被人拐卖。失主无子,便买来当自己儿子,已有十多年。老二紧紧抱住儿子,泪流不止,失主说:“你带儿子回去,我将女儿许配给你儿子当媳妇。”
老二回家时,见有一人落水,正在大声呼救,却无人理睬,人们都在抢他的东西。老二动恻隐之心,呼喊说:“谁能救他,我给谁银子!”这才有人将落水者救上岸。
老二上前一看,落水者竟然是自己的三弟。原来,老三受老二的妻子委托,出门寻找老二。而老大希望老三死掉,便叫人故意将老三挤下水。
老二得知其中情况,带着三弟与儿子回到家中。一进门,老大见到老二与老三竟安然无恙归来,于是慌张逃走。
此故事名叫“镇江某仲”,出自清代袁枚的《子不语》。故事中老大贪图钱财,趁老二有难之时,竟对自己家人做出伤天害理之事。而老二在路上见到银子后,并未占为己有,而是等待失主回来。老二也因此找到儿子,并且在回家途中救下自己的三弟。所以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大家如何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