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开元时期,宿州有一位读书人,名叫安国泰。安国泰家境贫寒,自幼双亲过世,街坊邻居见他可怜,便轮流送食。他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常常帮助别人去牧羊和割草。安国泰家境贫寒,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和写作。没有钱,他就拿着一根木棒,在河边写了一行字,没钱去烧灯油,就去城隍庙,晚上在神像的长明灯前读书。
安国泰二十岁时,凭借自己的刻苦,考上了进士。为了养家糊口,时常在街上摆摊,碰到人家的喜事,安国泰就上去帮忙,一分钱也不要,乡亲们对安国泰也是赞不绝口。有一年元宵节,安国泰在街头猜灯谜,无意中碰到一位女子。安国泰一抬头,就看到了那个女人,正一脸羞涩地望着他。
两人一见钟情,在花会结束后,交换了自己的信物。这女人不是别人,正是张燕燕,张万财的千金。张燕燕回到家里,把安国泰的事情告诉了父亲,并且说要嫁给他。张万财不仅财大气粗,而且心胸开阔,他知道青州有个读书人,叫安国泰,据说是个有志气的人,如果能招他为婿,那就是一桩美满的婚事了。
张万财叫人把安国泰叫来,然后找了一位教书先生,测试安国泰的才华,安国泰回答的很好,张万财夫妻很是满意,立刻同意了这桩婚事,并且还给安国泰安排了一座府邸,让他在这里安心学习。张万财挑了一个好日子,给自己的女儿和安国泰举行了婚礼,当天晚上,安国泰兴冲冲地把所有的客人都打发了,然后走进了婚房。
张燕燕端坐在床,用红盖头遮住了她的脑袋,安国泰掀开了她的红盖头,两人喝完了交杯酒,熄灯睡觉。由于太过仓促,张燕燕的簪子掉在了床底下,这是她娘给她的嫁妆,还是用玉石做的,张燕燕怕弄坏了,就伸手去捡。不过这张床和墙壁之间的空隙实在是太小了,张燕燕的手根本无法探入。安国泰开口道:“娘子,别着急,我去把床拉开,你就能感觉到了。”
安国泰下了床,试着去拉床,结果床还是一动不动。安国泰只是一个文弱书生,这张床又是用上等的实木所做,安国泰怎么可能搬得动?终于,安国泰扎马步站定,用尽全身的力量,猛地朝上抬,可安国泰却突然一口鲜血喷了出来,当场毙命。张燕燕也是始料未及,赶紧叫人。
张燕燕在房间里大喊大叫,安国泰看到两个鬼差用锁链将他捆住,然后带着他离开了院子,飞向了一片诡异的城市。“启禀大人,安国泰是江洋大盗!”安国泰纳闷,自己怎么就成了江洋大盗了?阎王望着安国泰,沉声道:“你杀了自己的兄弟,抢走了自己的嫂子,做了那么多的坏事,你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安国泰道:“阎王大人,我只是一个读书人,连一只鸡都不敢杀,更别说杀人了,我自幼家里就只有自己,怎么可能会有兄弟姐妹?今天晚上是我的新婚之夜,我刚刚搬了一张床,就被他们给抓走了,真是冤枉啊。”阎王的脸上带着一副镜子,他相信安国泰不会骗自己。阎王看向了另外两个鬼差,沉声道:“我让你去捉拿江洋大盗,这个人是谁?”
这时,一名鬼差摸了摸脑袋,道:“刚才我们喝醉了,把“鞍国太”听作“安国泰”,我们现在就带着安国泰,去找鞍国太。”阎王从殿上走了下来,一把握住了安国泰的手,“安先生,对不起,是我没有管教好手下,让你受冤枉了。”阎王看向了那名判官,道:“你看看安先生的阳寿,还剩下几岁?”
判官翻开生死簿,沉声道:“安国泰阳五十岁,为一名士大夫,无疾而终。而且是文曲星降世,能造福一方百姓!前几日还搭救了一个落水小童!”阎王道:“好,我会向玉帝陛下报告,让安国泰多活五十年。”阎王对安国泰道:“安少爷,你还是赶紧走吧,这里可不是久留之地。”
阎王命人驾着一辆马车,载着安国泰回家。安国泰和赶车的鬼差闲聊了几句,才知道这位阴差姓金,以前是一名木工,住在邻镇的桥头。“安先生,我们到了,你快进去吧。”安国泰看到自己的大门上挂着一副挽联,周围的人都没有注意到他。安国泰来到院子里,看到自己的身体躺在门板上,正疑惑的时候,安国泰已经被吸了进去。
安国泰猛地从床板上站了起来,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天啊,死而复生了!”安国泰的老婆张燕燕站在旁边,见到自己的丈夫醒了,惊喜交加,安国泰连忙道:“老婆,去拿一碗水来。”张燕燕端着水走到门口,安国泰将水泼在了地上,然后转身进了院子。张燕燕问道:“相公,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在外面泼水做什么?”
安国泰将自己在地府的遭遇说了一遍,所有人都是一脸的惊讶。安国泰继续道:“我刚才出去,是给送我回来的鬼差大人端水喝。”“邻镇有个金木匠,当年我们家的木床就是从他那里买来的,金木匠是两年前就去世了,现在却成了阴间的马夫。”安国泰更加震惊的是,就在他去世的这段时间,一个叫作鞍国太的大盗,突然暴毙。
鞍国太杀了自己的兄弟,强占了自己的大嫂,做了不少坏事,安国泰临死的当天晚上,鞍国太喝醉了酒,掉进了一个大水沟里,所有人都是拍手叫好。安国泰复活了,张燕燕也脱掉了身上的丧服,和相公一起进了新房,两个人的关系很好。那年秋季,安国泰参加乡试,四年后又中了秀才,安国泰因为政绩卓著,多次被提拔。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安国泰当年所救的小男孩,后来成为了大唐的宰相,为天下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安国泰平生淡泊名利,行善积德,直到百岁时,安氏子孙多有出息,安氏一族逐渐成为本地的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