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讲过的民间故事#传说东汉末年,有个心灵手巧的木匠,因为姓孔,大家就叫他孔木匠。
别看孔木匠年龄不大,只有十七岁,但天资聪慧,看见什么东西就能学会,木匠手艺出神入化。
孔木匠的手艺精湛,凭着一本破烂《鲁班书》,也没师傅,全靠自己琢磨。就把祖师爷的手艺学得有七八分火候。做的木鸟能飞翔,做的木鱼会游水。
当时有个姓彭的财主,仗着京城有个当官的舅舅,经常为非作歹,欺压穷人,大家都恨死了他。
孔木匠看在眼里,就给大家出计策,时常捉弄他。
彭财主恨透了孔木匠,写了封信给京城的舅舅,诬陷孔木匠想聚众造反。没过多久,当地县令就收到一份公文,要求捉拿孔木匠。
孔木匠被抓进了监狱,和其他三个被冤枉的穷苦人关在一间牢房里。
这一关就是好几个月,过年也没放出来。眼看元宵佳节快到了,家家户户都开始扎灯笼,准备过节。
县令想,我是堂堂一县之主,衙门口应当挂一盏全县最漂亮、最有气派的灯笼才是。
县官叫差役们扎了几个灯笼,可都不满意,到正月十四,灯笼还没有挂上去,急得县官团团转。
这是,有个狱吏对他说:“关在牢里的那个姓孔的,是全县最巧的木匠,他准能做出您满意的灯笼。”
县令听了,对狱吏说:“那你叫孔木匠马上给我做灯笼。不过你一定得留神,别让他乘机逃跑了。”
狱吏就去叫孔木匠干活做灯笼,孔木匠问他:“你要扎多大的?”
“当然是越大越好,还要好看。”
孔木匠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可以。不过在这样小的牢房里,咋能做出大灯笼?到院子里干活才施展的开呀!”
狱吏想:监狱有一丈高的围墙,大门又有狱卒把守,孔木匠无论如何也跑不了,便答应了。
孔木匠又问:“要做几个灯笼呀?”
“两对。”
孔木匠为难地说:“明天就要过节。我就是有三头六臂,这一时半会也做不出四个大灯笼来,你得让我这三个乡亲帮忙。”
狱吏想了想,说“可以,不过一定要按时完成,不然,两罪合一,县太爷会把你们杀了,别怪我没提醒你。”
狱吏走后,孔木匠压低嗓门,如此这般地对乡亲们讲了一番。
很快,县令派人送来了纸张、木条和麻绳。孔木匠嫌纸太少、木条太细,绳子不结实。县令只好又派人用马车运来一大捆纸、半车檩条、木椽和好几斤铁丝。
狱吏开了锁,孔木匠他们就在院子里忙碌起来。可到了元宵节那天日头偏西,灯笼还没扎成。
县令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七上八下,亲自跑来催逼。直等太阳挨到西山顶时,灯笼这才扎成。
四盏灯笼高三丈,宽一丈,八角形,红红绿绿,又大方又漂亮。奇怪的是顶部糊得严严实实,不象一般灯笼那样开窟窿通气。
天已经黑了,县令也顾不得这么多,下令道:“在灯笼里都点上一支蜡,试试亮不亮。”
孔木匠说:“不会很亮。”
县官奇怪地问道:“为什么?”
“这些灯笼比房子还要大,一支蜡怎么能够点亮?每盏都需点一百支蜡。”
县令连忙又让随从如数拿来四捆蜡烛,孔木匠接过蜡烛,分别放入灯笼里。
不一会,每个灯笼都放出千万道光芒,将院子照得象白天一样亮堂。
县令一见,高兴得合不拢嘴,准备找人把灯笼挂起来。可孔木匠却说:“现在还不行,灯笼里扎得不够结实,我还得修理修理。”
县令只得耐心地等着。
忽然,一盏灯笼轻轻地离开了地面。县令和狱吏都大吃惊,正要伸手抓,转眼间已升得比围墙还高。另外三盏灯笼也陆续升上了天。
四盏灯笼高高地升到了半空中。城里的人惊奇极啦,七嘴八舌说:“大奇事,灯笼居然能够飞上天!”
“哎呀!里面还坐着人呢。”
“它们真亮呀真亮!”
一阵西风吹来,灯笼一起向东方飘行,飘过了城墙,又飘过了一座又一座村庄。
随着蜡烛渐渐灭了。灯笼缓缓地落下来,落在一个村子里。
孔木匠走出灯笼,村民们围上来,惊奇地打量着他,问:“你是从天上下来的。莫非是一位神仙?”
孔木匠摇摇头:“我是人,是个木匠不是神仙。”
大家又问“你叫什么名字,你这个宝贝灯笼叫什么名字呢?”
孔木匠一想,人总不能一辈子没名没字。便说:“我叫孔明。这个灯是我做的。”
后来,人们就把他创造的这种灯,叫做孔明灯。
点评:
很多人先入为主,一说到孔明灯,就想到了诸葛亮。但在民间故事中却还有各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孔明灯真是诸葛亮发明的吗?
这并不重要。好比“草船借箭”“火烧博望坡”不是诸葛亮所为,历史上另有其人一样。民间故事真真假假,且莫当真,一笑了之。
酒歌说文每日更新有趣的民间传说故事,如果有喜欢的朋友,不妨点个赞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