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灯节的来历,民间又有民间的说法,并由此衍生出许多美妙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种说法是很多年以前,有位神仙犯了天规,玉皇大帝罚他到人间赎罪。他不知悔改,又难以经受人间之苦,不久,便回天宫向玉皇大帝妄告世间人无恶不作。玉帝大怒,派另一位神仙下凡,于正月十五晚间焚化人间。而这位却是好神仙,他变作一位老年乞丐明察暗访,感受到人世间诸多温暖。他实在不愿伤害这些善良的人们,但又天命难违,于是心生一计,吩咐人们在正月十五晚间都燃起火把,亮起灯笼。
大地上一片火光冲天,骗过了玉帝众神,从而使人间躲过了一场劫难。自那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张灯放灯以表纪念,遂相沿而成灯节之俗。还有一种说法,汉武帝时有一大臣叫东方朔,因风趣滑稽、足智多谋而享有自由出入宫门的特权。有一年腊月,他到御花园折梅花,刚进园门,见一宫娥泪流满面向一口水井扑去,急忙出手拦阻。原来,这宫娥名叫元宵,家住在长安西北山上,家中还有父母、妹妹。她进宫数年,每逢佳节,思念亲人,心如刀绞,遂有轻生之念。东方朔听罢,答应设计遂其心愿。第二天,东方朔在长安街上摆卦占卜,广造“正月十六玉皇大帝派火神焚烧长安”的舆论。
一张红帖传到汉武帝手中,上有四句偶语:“长安在劫,火烧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害怕了,赶忙向东方朔问计。东方朔说:火神君最喜欢吃汤圆,可让手艺最巧的宫女元宵在十五晚上做汤圆焚香上供,并谕令京都臣民都做汤圆敬祀,前来执行帝命的火神君就会心软。再令京都干家万户一起动手做灯,十六晚间尽行挂出,自天子至臣民统统都要上街观灯,就好像城中大火熊熊,君民慌乱奔逃一般,以瞒过站在南天门上监督火神君焚烧长安的玉帝众神。于是,在正月十六晚间,宫女元宵终于见到了前来进城观灯的父母、妹妹,亲人团聚了一场。因十五上供的汤圆以元宵姑娘做得最好,人们就称之为“元宵”,这一天也就叫元宵节了。
另外一种传说是,隋场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亲妹妹为妃。其妹硬扭不过,便借口说除非正月十五晚上出现繁星落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便下令京城百姓,正月十五之夜家家户户都要燃灯,违者斩首,使百姓不敢违抗。其妹登楼一望,果然到处亮光闪闪,误以为真的繁星落地,因不愿身受玷辱,遂跳楼自尽。民间为纪念这位忠贞不屈的烈女子,便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都燃起灯火惊念,遂相沿成习。这些传说故事,显然流露出了人们对天上神仙、人间帝王的某种愤恨情绪,表达了他们凭借智慧镶灾排难、扬善戒恶的愿望与精神。
如前所述,元宵张灯习俗起源于民间,最早是与农事活动有关的。宫廷中元宵张灯规制的形成在时间上要晚一些,最初是与佛教礼仪相联系的,而且只有皇室贵族、豪富之家才有资格在宫廷内、御街两旁和自家门口张灯结彩,以表示对佛的尊敬和虔诚。此后再由宫廷反馈至民间,不过这时的元宵灯节已经几乎没有任何宗教象征的意味了。可以说,元宵灯节活动虽不是朝野释道一时的假合造就,但确是经过了长期磨合,最终合力铸成了其完整丰富的节俗内容。元宵节很早就与宫廷官府有着密切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在灯节以后的发展历程中也从未割裂过。当国家处于群雄制据、战乱纷争的状态时,正常的娱乐活动、节俗活动明显减少,处于受压抑的状态;而当国家统一、政通人和之际,统治者往往整肃节期风俗,倡导“与民同乐”,元宵节也就开始变得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