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夜晚,最重要的内容是放灯,也叫灯会。
文人雅士们自然不会错过这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灯联、灯谜就在士大夫朋友圈里流行起来。后来,渐渐风靡民间。
那时的猜灯谜活动,也叫“射灯虎”,取李广北平射虎之寓意。通常由文人墨客将谜面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由士子圈引领的“以文会友”游戏,大大增添了元宵节的乐趣和文化氛围。
到了隋唐时期,尤其在京都长安,射灯虎大为盛行。
话说,大隋唐国公李渊的女婿柴绍公子约了山东好汉秦琼等六位草莽豪杰,一道赴帝京长安城逛花灯。
秦琼弟兄六人换上新衣服,穿上大氅,跟着柴绍一路上随着赏灯玩灯的人群走来逛去。
长安的三街六市人似潮涌,家家户户悬灯结彩。赏灯的、玩灯的就都上街了。兔子灯、蛤蟆灯、荷花灯、走马灯……应有尽有。
弟兄们往东一瞧,一条火龙灯。西边挂着一个西瓜灯。还有八人抬的轿灯。众人的眼睛都忙不过来啦。
柴绍说:“这些灯还不算稀奇。讲究逛灯的,就逛三处:一是午朝门前头,有一座彩山殿的鳌山灯;二是越王府前一座百兽朝麟灯;三是西门里丞相府前是座百鸟朝凤灯。”
秦琼说:“那咱们先看彩山殿去。”
哥儿六个老远就瞧见一座席棚,外头着四楞灯、八角灯、仙女灯、美人灯。在棚外头挂着一块横匾,上写:“无字灯虎棚”。
匾的左右配着白纱灯红字,上写:“以文会友”。
再瞧棚里,一座幔帐,八仙桌后头椅子上坐着的摊主:“诸位,我每年元宵灯节,在这儿摆一宵的灯虎儿棚子,以文会友。这儿叫‘无字灯虎儿’,专会学问渊深的人。”
秦琼问柴绍:“兄弟,这有字的灯虎儿,我倒是明白点儿。这无字的灯虎儿,是什么呀?”
柴绍说:“二哥,有字的灯虎儿,是写出谜面来叫人猜,猜的人用嘴说就行了。这‘无字灯虎儿’,不用纸写出谜面来,只是设摆出一件物事,叫人猜。猜的人也要拿自己的动作,把谜底形容出来。二哥,咱甭别走了,瞧我猜个‘无字灯虎儿’给您瞅瞅。”
大家齐声叫好说:“咱们瞧瞧柴公子的手段!”
摊主叫道:“来呀,把咱们那头一手儿的灯虎儿拿出来!”
就见仆人由幔帐里,端出一个四方的灯笼,四面糊着白纸,里头点着一只蜡,往桌儿上一放。
摊主说:“诸位!这是头一手儿。哪一位猜着了,咱赠他50枚元宵。”
秦琼等众弟兄催柴绍上前露一手。可柴绍对着那四面的灯笼踌躇良久。
琢磨了半天,柴绍走到灯笼正面,将右手的袖面高挽起。哧!哧!哧!把四面的灯笼的正面、左面和右面的灯笼纸给撕了。
众人大吃一惊。
柴绍转身向外,走了三步,又转回去,把里面的灯笼纸,哧!也给撕了。
摊主呆若木鸡,愣在那里了。
柴绍盯着摊主说:“我射中没有?”
“这个……您老射中了。”摊主迭声应道。
围观的吃瓜众人就嚷开了:“这是撕灯笼,砸场子嘛!怎么就射中了呢?”
也有人喊道:“这位公子,您既然射中了,可得宣给我们听一听,叫我们长点儿学问呐!”
柴绍转身,面向大众说:“诸位!这个灯虎呀,是四书上的,灯虎底子就是:‘三思而后行,再思可矣’。”
有人大悟,说:“哟!怪不得他把这个灯笼撕了三回,走了三步,回去再撕一回呢!原来是这么个‘三撕而后行,再撕可矣’!”
摊主面色难看地吩咐下人:“给人家拿元宵吧!”
原来,电视综艺节目中的,什么“你比我猜”啊!“心有灵犀”啊!不过就是隋唐时期的“无字灯虎儿”嘛!
说到这段儿,百岳君思忖了好一会儿。
感觉,那柴公子的射虎手段原来是万能的。你拿出任何‘无字灯虎儿’(既名‘灯虎儿’,道具一般都会有灯笼吧!),不管谜底是个啥,柴公子都可以使出同样手段:“把灯笼撕三回,走三步,回去再撕一回”,然后,单方面宣布谜底就是“三思而后行,再思可矣”。您说是吧!
当然,这出“射灯虎儿”只是插曲,后面的闹花灯、杀太岁、救婉娘,方显隋唐豪杰们的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