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后饮屠苏国漫元日
TUhjnbcbe - 2025/4/29 17:54:00

引言

影视作品是一面可以反映时代的镜子,不管影视作品是何种风格与故事线索,都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动画作品也不例外,特别是那些根植于真实历史背景下的动画作品更应该严谨地在反映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

近几年来,一直饱受诟病的国漫在汲取大量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出现了一部让人惊叹的佳作,那便是《中华唱诗班》系列动画。该系列动画在一些中华优秀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创作,将一些历史事件、传统文化风俗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元日》便是其中一个佳作。这个以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诗句为基础创作出来的动画,在短短几分钟之内似乎将观众带回了千余年前的宋朝新年。

一、爆竹声中一岁除:除夕之夜的宋朝风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下诞生的。其在古代中国社会的“以农为本”的模式之下慢慢孕育。宋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不仅社会的安定,人民的生活也逐渐富足,这使得过节的习俗得到加强,人们渴望在节日中寻求一种娱乐、纵情享受节日的渴望变得更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在《元日》动画中所刻画的宋代元日辞旧迎新景象便是这一时期春节习俗的很好证明。

在剧中开始便是除夕夜来临之前的下午,即农历的一年最后一天的下午,小孩子在院子里成群结队地跑来跑去,而成年男人则在院子中挂灯笼、贴春联,而女人们则在厨房中准备着年夜饭,并将一些食物虔诚地供奉给灶王爷。夜幕降临,外面燃放起了鞭炮,孩童们也拿着爆竹烟花在尽情玩耍,真的就是如王安石诗句中所写的那样,近千年前的宋人除夕景象在这几个简单的场景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宋朝统治者对于岁时节令的重视远超过去的朝代,在统治者的推崇之下,宋代除夕民俗活动便比过去朝代更加隆重。根据《梦梁录》的记载,在除夕这一天,宋朝家家户户都要换门神、洒扫门庭、贴春联、祭祀祖宗。在宋朝宫廷里,除夕这天还需要举行驱傩仪式。随着火药技术的成熟,到了除夕的夜晚,几乎城市与乡村都到处爆竹鸣响,每一家都团聚在一起饮用年宴,共同守岁娱乐。宋代的除夕场面隆重盛大,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

在乡土社会的中国,人们通常有着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在中国,无论怎样的宴席,都是一群人围在一起,共享一席,宴席大多是圆桌。这时,桌上的美味佳肴不仅是人们品尝的对象,也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媒介。大家一起聊天、相互敬酒,体现了长幼有序的礼让美德。它既符合我们民族希求“大团圆”的心理,也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一直流传下来。中国的节日饮食活动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表现和睦融洽的氛围和合家团圆的主题。

典型的节日是元日和中秋,除此之外还有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冬至等。春节是中国的大节,岁末来临之际,人们无论身处何地,都一心想要回家过年,是谓大团圆。在《梦梁录》卷一中有这样的记载:“家家饮宴,笑语喧哗。”由此可见,在宋朝,除夕夜的家就已经成为一个分外温馨甜蜜的空间。

二、春风送暖入屠苏:正月初一的宋人饮酒习俗

在《元日》的动画中,虽然对于古代春节习俗有了较为细致的刻画,但是对于饮食习俗的描写则较少。在宋朝的元日习俗中,春节包含着“辞旧”与“迎新”两大习俗。除夕夜的爆竹声中便是驱逐旧年晦气的“辞旧”,“春风送暖入屠苏”写的则是“迎新”。在宋朝人的元日饮食习俗中最为主要的活动便是饮用屠苏酒与椒柏酒。

元日饮酒的习俗起源很早,在最初的时候,人们是饮用椒柏酒。所谓椒柏酒,便是椒酒和柏酒的合称,但主要指的是以花椒调浆之美的椒酒,早春秋战国时期的《离骚》中就已有所记载。但是真正成为元日饮酒习俗的用酒还是在汉代。到了宋朝,虽然民间饮用椒柏酒这一习俗有所衰退,但是却依旧存在。

虽然在魏晋以前就已经有了元日饮用椒柏酒的习俗,但是到了魏晋时期,人们除了饮用椒柏酒,还留下了饮用屠苏酒的习俗。饮用屠苏酒的最开始的原因是为了辟邪防病,因为古代医疗条件的落后,人们闻“瘟”丧胆,于是元日饮用屠苏酒的习俗迅速流传开来。虽然椒柏酒的习俗在宋代渐渐失去了其在往日的那般地位,但是饮用屠苏酒倒是在宋代十分普遍。在宋人的饮食习俗中,屠苏酒的饮用顺序是从年少者先开始,这不仅包含着庆祝少者得岁,也反映出古代爱护幼小的传统。

三、千门万户曈曈日:宋人新春的新气象

在《元日》动画中,随着新年第一天的太阳缓缓升起,似乎在向人们昭示着新的一年的新气象。新春的新气象不仅仅存在于寻常百姓之家,官府朝廷也是对此颇为重视。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在元日这天都有举行早朝大典的惯例,宋王朝也将这一旧俗沿袭下来。每年的第一天清晨,天子就需要坐早朝受百官祝贺新年。这一天,皇帝需要代民祭天祈福,祈求上天保佑大宋来年能够风调雨顺。这一习俗一直到了南宋,随着国力衰微、政权混乱才逐渐停滞,虽然在绍兴五年得到恢复,但是已经再也不能重现北宋时期的隆重了。

而对于普通的宋朝人民来说,新气象不仅仅体现在门口的新桃符与身上的新衣服上,而是有着一个流传至今的习俗,那便是拜年。拜年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早在汉代就已经成为了元日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在宗族观念的影响下,人们一般在元旦当日去拜同宗族的尊长,而在元旦以后再去拜会亲戚。拜年这一习俗其实并不只是存在于民间,官府也存在,即官员向皇帝拜年,这但这在元日朝会时候便进行了。

在宫廷里正在举行朝会的时候,民间百姓也没有闲着,而是将那些早就准备好的水果美酒甜食等都拿出来,先是祭拜先祖天地神灵,随后便是等待亲友来做客,或者穿上新衣去亲友家做客。在宋朝,民间拜年已经成为民间非常普遍的习俗,它并不只是举行仪式,而是亲戚朋友之间商议事情、增进交流、促进情感的契机。不仅仅体现了亲友之间对于感情的重视,也是新年新气象的一种体现。

四、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人新年中的年画桃符与舞龙灯戏

在动画《元日》的开头便是家中成年男子在除夕当天贴年画、贴春帖和挂灯笼。宋代的人们将在桃符上书写的对联叫做“春帖”。虽然在有宋一代,在桃符上书写对联尚未有如今这么普及,但是在重文思潮流行的宋代,这种新年习俗深受当时的宋代文人喜爱。各种风格的对联几乎成为了文人们互相“攀比”才气的重要工具。宋代文人如王安石、苏东坡、范仲淹等都是书写春帖的行家里手,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也正是由于这些宋代大文豪们的极力推崇与积极参与,除夕题写春帖对联的逐渐蔓延发展为一大社会风尚。

在《元日》动画的最后,跟随母亲赶集的小孩子误入了舞狮舞龙的方阵,鞭炮、烟花、灯笼、舞狮舞龙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极美的新年画面,将整部动画推向了高潮。在人们不仅感叹这美轮美奂的画面时,也可以从中对古代元日的社会活动有所了解。在宋朝,观灯活动本就是宋人最爱的一种城市活动形式,不仅元日观灯,还有元宵灯会、上元灯会、中秋灯会等。而舞狮舞龙等,历经漫长的发展时期,到了宋朝时也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在热闹的春节里,人们喜欢在宽敞的场坝中进行舞龙,享受春节团圆的欢乐。在春节里,各式各样的庙会也会粉墨登场。民间有赶庙会的习俗,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春节娱乐项目,舞龙舞狮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为热闹和好看的部分。北宋时,北方的春节里,人们会塑白雪之狮,为北国春节一大奇观,瑞雪塑狮,以求纳福招瑞,祈求来年的好运。

结语

作为汇聚着中华民族最古老文化的春节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不断地发展与民族融合中逐渐形成并延续下来。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对春节的节日习俗进行流传与改进,逐渐形成了今日的春节文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春节习俗的发展已经足够了,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要继承并不要对其继续发展。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仅要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变革带来的挑战,还要面对外来文化的威胁。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习俗的保护传承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这种文化形势下,我们更需要越来越多《中华唱诗班》这样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漫出现,从而在我们的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继承的种子。

参考文献:

《宋史》

《东京梦华录》

《梦梁录》

1
查看完整版本: 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后饮屠苏国漫元日